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除陌钱的意思、除陌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除陌钱的解释

唐德宗 时所征杂税名。 建中 四年(公元783年),户部侍郎 赵赞 奏设除陌钱。凡公私买卖,由旧定每千钱官留二十文,增至五十文,物物交换,折钱计税。偷逃税款一百文者没收价款,至二千文则刑杖六十。税法实行后,民怨沸腾。 兴元 二年正月罢停。《旧唐书·德宗纪上》:“﹝ 建中 四年﹞六月庚戌,初税屋间架、除陌钱。”亦省称“ 除陌 ”。《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今市易之为虐,駸駸乎间架、除陌之事矣。”参阅《旧唐书·食货志下》《文献通考·征榷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除陌钱是中国唐代中后期征收的一种特殊商业税,其核心含义是对市场交易行为按成交金额的一定比例课税。“除陌”的字面意思可拆解为“除去”与“陌钱”(“陌”指百钱,即一贯钱的百分之一),引申为在每笔交易中抽取一定份额作为税收。

一、定义与性质

“除陌钱”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由户部侍郎赵赞提议设立的交易税。其征收方式为:凡市场买卖、民间支付(如借贷、租赁等),每贯钱(1000文)由政府抽取50文(即5%)。若交易以实物进行,则折合成钱币价值后按相同税率征收。该税种具有强制性、普遍性,覆盖了广泛的商业活动,属于国家财政困难时期临时增设的间接税。

二、历史背景与目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财政濒临崩溃,原有租庸调制难以维系。为筹措军费平定藩镇叛乱,政府急需开辟新税源。除陌钱与同时推行的“间架税”(房屋税)共同构成战时财政措施,旨在通过直接向流通领域征税缓解国库空虚。

三、征收方式与弊端

除陌钱采用“官给牙商印纸,据实登记交易额,按率抽税”的方式。牙商(中介)需记录买卖双方信息及金额,每日汇总缴税。此制度存在两大弊端:

  1. 重复征税:商品流通中多次交易导致层层课税,抬高物价;
  2. 吏治腐败:牙商与官吏勾结,常虚报交易额或勒索商户,甚至对未成交行为强行征税,民间怨声载道。

四、废除与影响

因民怨沸腾及藩镇压力,除陌钱与间架税于兴元元年(784年)被唐德宗下诏废除,仅实施一年。但其“按交易额比例征税”的思路对后世商税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宋代“住税”“过税”、明清“牙税”均可视为其变体,标志着中国古代税收从以人头、土地为主转向重视商业流通领域。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李锦绣. 《唐代财政史稿》[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 刘昫. 《旧唐书·卷四十九·食货志》[M]. 中华书局点校本.
  4. 陈明光. 《唐代财政史新编》[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网络扩展解释

除陌钱是唐代德宗时期推行的一种交易税,主要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背景
    除陌钱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由户部侍郎赵赞提议设立的杂税。其背景是安史之乱后国库空虚,政府为筹措军费而增设此税,最初针对市场交易和公私支付行为征税。

  2. 税率与征收方式

    • 初始税率为交易金额的2%(每千钱官留二十文),后增至5%(五十文)。
    • 物物交换需折合钱币计税,偷逃税款者按金额处罚:逃税100文没收价款,达2000文则杖刑六十。
  3. 社会影响与废止
    该税加重商民负担,导致民间强烈不满,甚至引发市场停滞。仅施行一年余,便于兴元二年(784年)正月废除。

  4. 历史意义
    作为唐代财政改革的一部分,除陌钱反映了中唐时期税收制度的临时性与苛重性,也为后世研究古代交易税提供了典型案例。

注:部分资料提到除陌法与货币功能相关,但主流记载均指向其为交易税,货币说存疑,需结合权威史料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悲愿逼除采选絺章绘句雠虏抽心舍揣料踳缪从祖祖母刀绳雕舄牒谱递毁断霓烦难丰峭分明脯酒挂箭弘丽怀铅提椠画轮黄巾回骤谏诫奸色景光金莲炬机势酒吧间救伤勘合刊头空顶帻款话剌堰纍爵睖睖睁睁恡惜流囚六像鲁儒末照奶茶慓劲剖毫析芒前拒潜踪匿影岂得碛日使羊将狼书府土木监土壤母质王子侨宛郢香苞县泉小孩子谢安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