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拖欠。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滇 南 儸儸 俗无文书,官徵其赋,先与官刻木为符……中分之,官执其半,届期持而徵之,符合不少迟欠也。”
“迟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迟欠(拼音:chí qiàn)指拖欠,即未按时履行缴纳或偿还义务。该词多用于描述赋税、债务等未及时结清的情况。
古籍引用
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记载:“滇南儸儸俗无文书,官徵其赋,先与官刻木为符……符合不少迟欠也。”
此例描述了古代滇南地区通过刻木符核对赋税缴纳情况,避免拖欠。
结构分析
该词权威释义集中于古籍及词典(如沪江词典、查字典),现代日常交流中更常用“拖欠”替代。若需引用古籍或研究历史文献,可优先使用“迟欠”。
迟欠是一个词,表示迟延和拖欠。迟指的是时间推迟,延误;欠指的是拖欠、未偿还。迟欠常用来形容付款、偿还或履行某种义务的延误。
迟欠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欠,其笔画数分别为4和4。
迟欠是由迟延和欠款这两个词组合而成。迟延表示时间的推迟,而欠款则表示债务的未偿还。迟欠的意思是迟延支付,即拖欠债务。
迟欠的繁体字为「遲欠」。
在古代汉字中,迟和欠的写法有所区别。迟的古字形为「遲」,旁边有左右两个「辵」,欠的古字形为「欠」,笔画与现代相同。
1. 他因迟欠房租而被房东赶出了房子。
2. 不要迟欠还款,否则将会产生额外的利息和费用。
迟欠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不同的词语,如:迟欠债务、迟欠工资、迟欠租金等。
迟欠的近义词包括:拖欠、迟延、迟疑、拖延。
迟欠的反义词是及时偿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