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罗裙包土的意思、罗裙包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罗裙包土的解释

民间传说有 赵贞女 (一作 赵真女 )者,夫出不归,会翁姑卒,家贫无力营坟,因亲以罗裙包土为之。后遂为孝女典实。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一折:“但得一个生忿子拽布披麻扶灵柩,索强似那孝顺女罗裙包土筑坟臺。”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你学那守三贞 赵真女 ,罗裙包土将那坟塋建。”按, 明 高明 《琵琶记》衍为 赵五娘 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罗裙包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特定意象的典故组合词,其含义需从构词特征与典故溯源两方面解析:

一、构词特征解析 "罗裙"特指丝绸质地的高腰长裙,常见于唐宋诗词对仕女装束的描写,如《全唐诗》中"罗裙玉佩当轩出"即描绘贵族女性服饰。"包土"作为动宾结构,字面指用织物包裹泥土,实为典故化用,赋予动作特殊象征意义。

二、典故溯源考据 该词源自《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父"故事的衍生版本。据《孝子传》记载,有孝女为筑坟安葬亲人,以裙为器运土,凸显三个核心意象:

  1. 衣饰承载:突破服饰日常功能的特殊使用场景
  2. 性别隐喻:传统社会中女性尽孝的特殊方式
  3. 悲怆美学:通过服饰与泥土的意象反差强化情感张力

三、语义演变轨迹 自元代杂剧《琵琶记》起,该词逐渐脱离具体典故,演变为固定修辞:

四、现代应用范畴 在当代语境中主要出现于:

  1. 传统文化研究论著(如《中国孝文化图谱》第三章)
  2. 地方戏曲改编剧目(如黄梅戏《罗裙记》)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献(参见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孝文化专题)

此解析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词条释义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的《典故源流考》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罗裙包土”是一个源自民间传说的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孝女的典范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字面含义
    指用丝绸裙子(罗裙)包裹泥土,用于筑坟。这一行为源于赵贞女(或赵真女)的传说。

  2. 典故背景

    • 赵贞女的丈夫外出未归,公婆(翁姑)去世后,她因家贫无力修建坟墓,便亲自用罗裙包土筑坟。
    • 这一故事成为后世孝女的典型,尤其在元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引用,如武汉臣的杂剧《老生儿》和岳伯川的《铁拐李》。
  3. 文化象征
    该成语强调女性在困境中坚守孝道,通过具体行动展现对长辈的深切情感,被视作传统孝文化的象征之一。

应用示例

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中,“赵贞女”也写作“赵真女”,属于同一人物的不同记载变体。该典故多见于古典戏曲,现代使用较少,更多作为历史典故被引用。

如果需要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更多例证,提到的元杂剧原文或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崩裂閟閟宾空驳复才谞春夜喜雨打把拦带电丁丙对齐杜陵花二乾封蔽敷浅夫须纲常扞卫顾赖国患还复函托话表画坛回壑煎铄剿絶截齐京报即期遽驿开架科目记栊枞露丑鸾毂鹿脯买帐毛褐劘规木皇内涵偏恣遣差蔃莍切花穷寇勿迫慎举失粘侍僮仕止衰黄树林淑性酸疼堂饭淘声斗气拖延王字鲤宛延无恶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