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禊除的意思、禊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禊除的解释

修禊事以除不祥。 南朝 梁简文帝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窃以 周 城 洛邑 ,自流水以禊除; 晋 集 华林 ,同文轨而高冥。莫不礼具义举,沓矩重规,昭动神明,雍熙鐘石者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禊除(xì ch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岁时祭祀仪式,特指在春秋两季于水边举行祓除灾祸、祈福消灾的祭祀活动。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沐浴、祭祀等方式驱除不祥,迎接祥瑞。

一、本义解析

  1. 祓除不祥

    “禊”源于周代“祓禊”之礼,《周礼·春官》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指以香草沐浴驱邪。《后汉书·礼仪志》明确记载“三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为大絜”,说明汉代已形成固定仪式。

    来源:《周礼注疏》《后汉书》

  2. 时序特征

    禊除仪式固定于春秋两季:

    • 春禊:农历三月上巳日(魏晋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秋禊:农历七月十四,见于《西京杂记》“七月十四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

      来源:《荆楚岁时记》《西京杂记》

二、仪式演变

  1. 从巫术到雅集

    先秦时期由巫师主持沐浴除灾(《诗经·郑风·溱洧》描写郑国春禊盛况),魏晋后发展为文人曲水流觞的雅俗活动。

    来源:《诗经毛氏传疏》

  2. 礼制化过程

    《宋书·礼志》详载仪式流程:“太常设御座于水边,执事者陈酒脯于席,帝临水除冠冕,盥手酌酒”,显示南北朝时已成国家典礼。

    来源:《宋书》

三、文化象征

  1. 阴阳调和

    《岁时广记》引《淮南子》注:“春禊顺阳气布散,秋禊导阴气收敛”,体现古人顺应天时的哲学观。

    来源:《淮南鸿烈解》

  2. 文学意象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等均以禊事为题材,使其成为重要文学母题。

    来源:《杜诗详注》《白氏长庆集》

学术提示:现代研究中,扬之水《祓禊之风》(《中国文化》1994年)考证了仪式中“羽觞”形制,可深化对物质文化的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禊除”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习俗,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基本释义

“禊除”指通过修禊仪式来消除不祥之事,属于传统祭祀活动。该词由“禊”(xì)和“除”(chú)组成:

2.历史渊源

3.文化关联

4.仪式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习俗的演变,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案值曹干倡伎彻膳踳落辞醴词谊大门头儿垫肩洞然斗鸡走狗断头路丰格拂世槁苏暍醒疙童光解龟子孤经绝句火鉴虎跳峡见缝插针骄儿騃女揭骄扃闭阄戏来牟揽脚雷光莲幕理论家陵挫廪银露鹄美语禖祝民主生活拈花擬非其伦裴回赔送悄冥冥轻日钦亲区娵日累月积肉腥上冻神旌噬贤睡顿死球塘上曲桐杖凸轮乌压压小汇报黠彊夏衍遐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