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魏 晋 南北朝 时期,州郡长官迁转离任,其属僚随之迁转,谓之“送故”。《晋书·范宁传》:“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称计。”《宋书·谢方明传》:“寻更加 晋陵 太守,復为驃骑长史、 南郡 相……时 晋陵郡 送故主簿 弘季盛 、 徐寿之 并随在西。”《梁书·文学传上·庾於陵》:“ 齐 随王 子隆 为 荆州 ,召为主簿… 子隆 代还,又以为送故主簿。”
(2).赠送财物助办丧事。《南史·刘湛传》:“﹝ 湛 ﹞父 柳 亡於 江州 ,府州送故甚丰,一无所受。”
“送故”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因时代和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释义:
含义:指地方州郡长官离任或迁转时,其属僚随同调任,或向离任长官赠送财物、人力等。这一现象在汉晋至南朝时期尤为普遍,逐渐演变为官场腐败的温床。
含义:指向丧家赠送财物以助办丧事,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和人情往来。例如《南史·刘湛传》中提到官员刘湛之父去世时,官府“送故甚丰”,但刘湛未接受。
该成语源自官场更替现象,原指送别旧官、迎接新官,后泛指新旧交替或人事往来中的礼仪活动。例如唐代元稹《授马总检校刑部尚书制》中批评“迎新送故之困”,反映出此类活动对民生造成的负担。
“送故”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如《晋书》《南史》中的记载),可参考、5、8等来源。
送故(sòng gù)这个词是指送别亲友或者亡灵。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送”和“故”。
“送”的部首是“辶”,笔画数为9;“故”的部首是“⺍”,笔画数为8。
“送故”一词的源自于古代文化,用来表达人们对于离别或者死者的怀念和告别。
繁体字“送故”为“送故”。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写法有所不同。对于“送故”这个词来说,馆字旁也用于“送”的部首,故字的写法也有变化,例如古时候的字形为“⺀”。
他们在车站为我送故,眼含泪水,难以言别。
送别、送行、送客
送别、送行、厚礼
相聚、欢迎、相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