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鼓鞞 ”。1.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旧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遣六军兵马使 张知节 、 乌崇福 、羽林军使 长孙全绪 等将兵万人为前锋,营於 韩公堆 ,盛张旗帜,鼓鞞震山谷。”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之二:“是犹毁鼎彝而铸刀剑,舍琴瑟而听鼓鼙。”
(2).借指征战。《晋书·牵秀传》:“自谓居司直之任,当能激浊扬清;处鼓鞞之间,必建将帅之勋。” 唐 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万里辞家事鼓鼙, 金陵 驛路 楚 云西。”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为客贪虾菜,逢人厌鼓鼙。”
“鼓鼙”是汉语词汇,读音为gǔ p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含义
指古代军中的大鼓和小鼓,属于打击乐器。大鼓(鼓)用于指挥进攻节奏,小鼓(鼙)多用于传递信号或辅助指挥,二者结合构成战场号令系统。
引申义
因鼓鼙常用于军事行动,逐渐被借指战争或军事事务。例如唐代刘长卿诗句“万里辞家事鼓鼙”,即以“鼓鼙”代指从军征战(见、)。
文学意象
在典籍中,鼓鼙常引发对将帅责任的联想。《礼记·乐记》提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强调其象征统帅使命的文学意涵。
异写形式
古籍中亦作“鼓鞞”,如《旧唐书》记载“鼓鞞震山谷”,属同词异形(参考、)。
例句补充
清代恽敬《答伊扬州书》中“舍琴瑟而听鼓鼙”,通过对比琴瑟(雅乐)与鼓鼙(战事),凸显对和平的向往。
鼓鼙(gǔ pí)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是指击鼓作乐并伴有舞蹈的活动。鼓鼙的“鼓”字属于音韵部首,其拆分部首是“音”字旁;“鼙”字则含有“馬”字旁,是指法鼓。
鼓鼙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鼓舞和乐舞的活动。在古代社会,鼓鼙常用于庆祝、娱乐和仪式等场合,并且在战争中也被用作战斗信号。当今它也被应用于舞台表演和民间艺术,常见于中国各地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在繁体字中,鼓鼙的写法为「鼓鼙」,没有太大区别。
根据古时候的汉字写法,鼓鼙两字的构造稍有不同。古代的鼓字是由“壴”和“殳”组成,而“鼙”字则由“鼠”和“非”组成。
例句:
1. 在春节期间,人们聚在一起鼓鼙作乐,共庆新年的到来。
2. 每逢重大喜庆的场合,鼓鼙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组词:鼓舞、鼓乐、鼓声、鼓腹、鼙鼓声。
近义词:击鼓、鼓舞。
反义词:沉闷、寂静。
阿保之功霭霭熬磨败本八月黄北曹本谊不吝指教财门沉淀城区齿牙馀论春冰虎尾二泉吠狗峯头根盘蒂结工龄宫墨丱髻过给行号巷哭寒木諕杀花腔假贷家冤疥壁洁诚接离髻盘踡跽鹃嗁良匠连忙林氏眬瞳龙性难驯冒险没掂三梅花眼绵羊墨笔乃往逆河稔成任力桑封沈璧侍奉时匠衰绖投明往躅雾里看花舞扇相猷跣脚衔体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