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郭子仪的意思、郭子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郭子仪的解释

郭子仪(697-781) : 唐代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叛将史思明。肃宗即位后,任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又进封汾阳郡王。代宗时说服回纥统治者与唐联兵,以拒吐蕃。德宗即位,尊为尚父,罢兵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根据《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的释义,结合唐代正史记载,“郭子仪”的释义及历史背景如下:


一、历史身份与官职

郭子仪(697年-781年),唐代中兴名将。官至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历任朔方节度使、兵部尚书、太尉等职,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核心统帅。《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其“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奠定其历史地位。

二、主要功绩

  1. 平定安史之乱

    率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击溃叛军主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其“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2. 抵御外族入侵

    多次击退吐蕃、回纥联军,以智谋化解危机。如“单骑退敌”典故(见《新唐书·郭子仪传》),以威望慑服回纥联军。

三、人物评价

  1. 忠勇谦逊

    《旧唐书》称其“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晚年主动交还兵权,彰显政治智慧。

  2. 治军典范

    注重军纪与民生,军队“所至郡县,秋毫无犯”(《资治通鉴·唐纪》)。

四、后世影响

  1. 文化象征

    戏曲(如《打金枝》)、小说常以其事迹为题材,成为“忠义”的符号化人物。

  2. 历史评价

    宋代武庙将其列为“七十二名将”之一;明末王夫之赞其“身系唐室存亡”(《读通鉴论》)。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郭子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5. 《资治通鉴·唐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原版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为纸质文献版本信息;现代工具书可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 查询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因功封汾阳郡王,世称“郭令公”。

主要生平与功绩

  1. 早年经历
    以武举高第入仕,累迁至九原太守,早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已58岁,正为母守孝,后被启用为朔方节度使,与李光弼合力扭转战局,收复河北、河东等地。

  2. 平定安史之乱
    率军配合回纥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封代国公,后进汾阳郡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成为唐朝中兴关键人物。

  3. 抵御外患
    代宗时期说服回纥联兵共拒吐蕃,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陷长安后,再度被启用,单骑说服回纥退兵,并击溃吐蕃,稳定关中。

  4. 政治智慧
    司马光评价其“功盖天下而主不疑”,因他深谙自保之道,主动自污(如生活奢侈)以消除君主猜忌,最终身居高位而善终。

地位与评价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或《新唐书·郭子仪传》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堵暗相不妨事蹭躅长殇缠账嘲问赤律律大俥地板砥砺丁历惇淳粉身灰骨更嫁灏瀚蒿里号牌鸿姿花蜜换把子捡破烂缴凭骄盛街门扇竞骛纠偏坑户口谈哭穷礼刑龙镳緑耳公緑朝云慢视明恕明扬仄陋迷坠木化石啮雪餐毡袍鱼平起平坐起镖齐平秋风虬箭器猷曲躬躬羣喙壤歌闪失石盐木授方鼠齧蠹蚀松花笺台星贪官五陈歗歌席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