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箭。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夫彀劲弩者,效力於发箭。” 唐 李白 《大猎赋》:“ 养由 发箭, 奇肱 飞车。”
“发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射箭,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发箭”指拉弓射出箭矢的动作,强调箭从弓弦脱离的瞬间过程。例如《三国演义》中“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即描述刘备射箭命中目标的情景。
现代语境中,“发箭”多用于历史、文学或竞技射箭领域,口语中更常用“射箭”一词。其衍生含义较少,主要保留原始动作指向。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文学案例,可参考《抱朴子》《三国演义》等文献。
发箭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出使。它表示某人奉命代表他人或团体出使,进行外交活动。
发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发”和“箭”,其中,“发”的部首是“发”,笔画数是5;“箭”的部首是“竹”,笔画数是10。
发箭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源自于《史记·卫青王恢列传》:“乃发箭还报。”表述的是卫青率军出使匈奴,最后成功进行外交活动的故事。
繁体字中,发箭的写法为「發箭」。
在古代,发箭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发箭的写法为「髮箭」,其中,“髮”为发的古代写法,“箭”与现代写法一致。
1. 他受命出使外国,成为了发箭的使者。
2. 这次发箭意义重大,代表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发起、箭靶、出使
出使、使者
收箭、回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