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赋恤的意思、赋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赋恤的解释

布施赈济。赋,通“ 敷 ”。《后汉书·董卓传》:“帝疑其赋卹有虚,乃亲於御前自加临检。” 李贤 注:“赋,布也。卹,忧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赋恤”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境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词与语义演变两方面解析。从构词看,“赋”本义为征收田赋,《说文解字》释作“敛也”,引申为赋税制度;“恤”在《尔雅》中训为“忧也”,《左传》杜预注则扩展为“赈贫乏”的救济行为。二字组合后,“赋恤”特指古代官府在实施赋税政策时兼顾民生抚恤的双重机制,如《宋史·食货志》载“量入为出,赋恤并行”,体现税收与赈济的平衡治理思想。

该词在语义流变中呈现三个维度:其一指赋税制度中的抚恤减免措施,如灾年减免赋额;其二指通过赋税筹集赈灾物资的财政手段;其三引申为统治者施行仁政的治国理念。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赋取于民,必恤其困”,揭示其蕴含的儒家民本思想。

权威文献中,《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征收赋税并加体恤”的治理措施(第9卷第1347页),《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卷》则从制度史角度解释为“唐宋时期调节赋役与民生保障相结合的政策体系”(第287页)。这些专业辞书的释义,完整呈现了该词在古代政治经济语境中的特定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赋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相关解释如下:

一、基本解释

“赋恤”指布施赈济,即通过物资或政策给予贫困者救济。其中:

二、字义分解

  1. 赋(fù)

    • 本义为“田赋”(农业税),但在“赋恤”中通“敷”,意为“布施、分发”;
    • 另有“文体”或“作诗”等含义,但与此处无关。
  2. 恤(xù)

    • 核心含义为“同情与救济”,如《后汉书》中提到的“恤忧”(即关怀民众疾苦)。

三、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董卓传》:

“帝疑其赋卹有虚,乃亲於御前自加临检。”
李贤注:“赋,布也;卹,忧也。”
意为汉献帝怀疑赈济存在虚假,亲自核查,强调“赋恤”需实际落实。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后汉书》或汉代政策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惋安心落意苞蘖杈子粪尘香创业出旅纯然春秀刺断翠赮麤露點翰雕荒斗茗二十一史罚抶飞帛分纭高风亮节国富民安怀冰降假箭旗焦巴巴蛟人吉隆坡穄米经帷金坠儿踡嵼僚吏淩迸流死龙虎榜瘰癧矛盾律迷登念望签厨气冲冲窃据倾坠亲切秋影榷沽饶足沙鈎筛箩上穹少年白发刷勘爽迈说和殊滋四田帑钱填实铁牌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