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胶牙饧的意思、胶牙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胶牙饧的解释

用麦芽制成的糖,食之黏齿,故名。旧俗常用作送灶时的供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餳。” 唐 白居易 《岁月家宴戏示弟侄等》诗:“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谢学墉﹞《送灶》云:……莫向 玉皇 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餳。” 鲁迅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胶牙饧是中国古代传统节令食品,特指一种用麦芽熬制而成的黏性糖食。其名称由“胶牙”与“饧”两部分构成:“胶牙”形容糖体黏稠,可粘连牙齿的特性;“饧”为古汉语中对糖类制品的统称,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对“饴”字的解释(《说文解字·食部》。

从文化内涵看,胶牙饧与腊月祭灶习俗密切相关。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民间已有“元日食胶牙饧,取胶固之义”的习俗(《荆楚岁时记》,寓意以糖黏住灶神牙齿,使其上天述职时无法言说人间过失。明代《本草纲目》则从药用角度描述其“缓中、补虚、润肺”的功效(《本草纲目·谷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在民俗学文献中仍作为古代饮食文化符号存在,其制作技艺被列入部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俗大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胶牙饧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糖食,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胶牙饧是以麦芽或谷芽为主要原料熬制的黏性软糖,因食用时黏附牙齿而得名。古称“饧”,即早期的糖类食品。

二、成分与制作

  1. 原料:糯米、小麦等谷物经发酵制成麦芽糖浆。
  2. 特性:成品呈焦黄色,质地半固态,气味芳香,黏性极强。

三、历史与习俗

四、其他名称

又称“咬牙饧”“花饧”,今多归类为饴糖,属传统麦芽糖的一种。

文化补充

胶牙饧在宋代文献《武林旧事》中有记载,且诗词中常作为新年意象出现,反映古代节庆饮食文化。

别人正在浏览...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扳罾法抱疾报警北侬备问蹩气冰壶博畅裁觚钞局臣役舂舂井井出世作聪黠打理挡泥板东武吟端绪恶单访道废绝风车云马分功覆车骭毛高老头给节根深叶茂观止婚外恋郊地截断众流谨静鞫理劳烦奁房沴怪领颚癧疡鑪冶买扑眉尖麽陋奈何黏稠裒对情钟穷鸟荣启上知食天所当无敌唐窖条纲条规瓦器五臣惜福隙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