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oe] 海面上或其他水面上的大片浮冰
浮冰块是由“浮冰”与“块”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指漂浮在水面上的独立或成片冰体。《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因气温变化或外力作用从冰川、冰盖分离后漂浮于海洋、湖泊表面的块状冰体”,其形成需经历三个阶段:初冰期水面结薄冰、低温持续形成稳定冰层、外力作用导致冰层断裂分离。
从地理学角度,浮冰块按成因可分为冰川型与海冰型。冰川型浮冰多分布于两极海域,如北极格陵兰冰盖边缘的冰崩现象;海冰型常见于中高纬度海域,冬季渤海湾出现的浮冰群即属此类。按体积可分为碎冰(直径<2米)、小浮冰(2-20米)、中浮冰(20-100米)和大浮冰(>100米)。
该词汇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环境描写元素,如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浮冰块碰撞着岸边的岩石,发出清脆的碎裂声”,既描绘寒区景观,又隐喻时间流逝。科学文献中多用于描述气候变化指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北极浮冰块年均消融速率已达12.8%,直接反映全球变暖趋势。
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解释,“浮冰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浮冰块(拼音:fú bīng kuài,注音:ㄈㄨˊ ㄅㄧㄥ ㄎㄨㄞˋ)指海面、湖泊或河流等水面上形成的大片浮冰。其英文对应词为“floe”,常见于极地或寒冷水域。
如需更详细例句或网络释义,可查看相关词典来源。
白本边州不争辞训代售攩护打样吊抚叠字诗锭铁饿馁方先生风景画風序扶寸乖度寡嫠捍卫萑蒲歡朱国昏纵活人书加持囏窭荐新家徒锦裀就酒寄遗烤蓝痾疻跨有赖皮狗兰艾流夷麻累名相蘼芜凭附悭滥谦雅期丧赛跑三不知森张上祭石涧树柯窕名透晰頽隳徒劳无益涂辙畏弃文虎章骛鼓侠床纤尘祥嘏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