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谏;讽谏。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若求兴諭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絶讽议。” 明 刘若愚 《酌中志·正监蒙难纪略》:“科臣 霍维华 有疏规刺,监以抄揭差名下 曹公 见 高公 。是时 高公 已居林下,颇为咨嗟。”
“规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规刺”指通过劝谏或含蓄的方式指出他人的过失,常用于古代政治或社会交往中。具体表现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需注意与“刺规”(指摘与规劝)区分,二者词序不同,含义亦有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规刺》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分别是“规”和“刺”。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规”字的部首是“见”,拆分笔画为“1”。
“刺”字的部首是“刀”,拆分笔画为“8”。
《规刺》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其中,“规”字来源于古代象形文字,并最早用于描述刑罚时的规矩和法度,后来也引申为行为准则、规则的意思。而“刺”字则来源于表示刺痛、刺伤等含义的象形文字,后来形成了刺激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规”字通常保留原有的形态,只是在右侧加上了一个加点。“刺”字则保留了原有的形态,并在上部增加了一个横撇的笔画。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规刺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规”字的写法为“⺆”加上“见”字的上半部分,形似左右对称的人形。而“刺”字的写法则是“弓”字的上部加上“刀”字。这种古代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1. 应当遵守生活的规刺,不可随意违反。
2. 这种行为违背了道德规刺,应该受到惩罚。
1. 规矩
2. 刺激
3. 规则
4. 刺伤
1. 准则
2. 标准
3. 法规
4. 规范
1. 违规
2. 违背
3. 违反
4. 放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