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家犬的意思、亡家犬的详细解释
亡家犬的解释
丧家之犬。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记的那 洛河 岸一似亡家犬,拿住俺将麻绳缠。”
词语分解
- 亡的解释 亡 á 逃:逃亡。流亡。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死:伤亡。死亡。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灭殁卒兴存 亡 ú 古同“无”,没有。 灭殁卒兴存 笔画数:; 部首: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亡家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更常见的“丧家犬”或“丧家之狗”高度一致,均指失去主人、无家可归的狗。在现代汉语中,它几乎完全被用作一个比喻性极强的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失去依靠、无处容身、处境狼狈可怜的人。
以下是该词的详细解析:
-
字面含义解析:
- 亡: 此处意为“失去”、“逃亡”、“无”。引申为失去家园或依靠的状态。
- 家: 指家园、居所、主人。对于狗而言,“家”是其依附和生存的保障。
- 犬: 即狗。
- 组合起来,“亡家犬”字面意思就是“失去家园/主人的狗”。这种狗失去了庇护和食物来源,流落街头,处境凄惶。
-
比喻义与核心内涵:
- 该词最主要的用法是其强烈的比喻意义。它用来形容人:
- 失去依靠或靠山: 指失去了权势、地位、财富或保护伞,变得孤立无援。
- 无处容身: 指被排斥、驱逐或不被任何地方接纳,走投无路。
- 处境狼狈、失魂落魄: 形象地描绘出那种惊慌失措、垂头丧气、惶惶不可终日的可怜状态。
- 其内涵充满了贬义和轻蔑,强调对象的失败、落魄和可怜可鄙。使用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常用于讽刺、挖苦或描述对手的惨状。
-
历史渊源与典故:
- “亡家犬”的比喻用法,直接源于更古老且著名的典故“丧家之狗”。
- 此典故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郑国与弟子走散。子贡向人打听,有人形容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大意:外貌是次要的。但说我像丧家之狗,确实如此啊!确实如此!)。孔子以此自嘲其推行仁政理想却四处碰壁、不被接纳的窘境。
- 这个典故赋予了“丧家之狗”(及同义的“亡家犬”)以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形容人失意落魄、无处安身的经典比喻。后世文学作品中常有使用。
-
现代用法与语境:
- 在现代汉语中,“亡家犬”的使用频率低于“丧家犬”,但含义完全相同。
- 它几乎只出现在书面语或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口语中(如斥骂、讽刺)。
- 常见于描述政治斗争失败者、商业竞争中破产者、被团体驱逐者、或道德败坏众叛亲离者等落魄狼狈的情形。
- 例句:
- 他贪污受贿,东窗事发后,如今已成惶惶不可终日的亡家犬。
- 公司破产倒闭,昔日风光无限的老板如今如亡家犬般流落街头。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该词典是汉语词汇释义的权威工具书,对“丧家狗”(及同义的“亡家犬”)的词义、出处有详细收录和解释。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标准词典,其对“丧家之犬”词条的释义(无家可归的狗,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直接适用于“亡家犬”。
- 《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著): 该历史典籍是“丧家之狗”典故的最原始出处,为理解“亡家犬”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来源提供了根本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亡家犬"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原指被主人遗弃的流浪狗,后比喻失去依靠、无处容身的人。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杂剧《货郎旦》,文中用"洛河岸一似亡家犬"形容剧中人物的落魄境遇。
二、语义演变
- 字面含义:丧家之犬
- 引申比喻:
- 失去权势庇护的人(如官员失势)
- 被集体排斥的个体
- 暂时失去攻击力的潜在威胁
三、使用场景
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遭遇重大变故后的状态,例如:
- 职场中突然失业的高管
- 政治斗争中失势的官员
- 被家族驱逐的成员
四、辨析关联
与"丧家犬"存在细微差异:
- 亡家犬:强调被主动遗弃
- 丧家犬:更侧重无家可归的被动状态
现代日语中"丧家犬"特指30岁以上未婚职业女性,属特殊文化引申
该成语通过犬类被遗弃的动物性遭遇,生动刻画出人类社会中失去根基者的生存困境,具有强烈的形象表现力。具体应用时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强调的"主动遗弃"或"被动流离"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八拜白锵编刬煏爆不经怀尘素驰涌传鬻蹰躇麤悴麤露打裥灯龛地箓动物心理学断竭二氧化硅膏润谷风猴冠花梗话里有刺江外缄口嘉夜捷雷不及掩耳仅只龛鬖空构空身袴管魁昂懔遵龙腹竹毛头毛脑美美摩托车旁行斜上平气前楹趫材期要裙带官宂赋蕤宾铁响桑葚逝逝寿阳公主伺瑕导蠙穗头睃见坛琖韬眚托拉斯拖拖沓沓瓦室伪言现如今小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