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独生的根。谓孤独无依或孤独无依者。 唐 张九龄 《叙怀》诗:“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唐 张九龄 《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诗:“孤根自靡託,量力况不任。” 宋 范仲淹 《依韵酬府判庞醇之见寄》:“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 柳亚子 《三月廿一夜听罗迈部长报告时事有作》诗:“披肝沥胆谈团结,赢得孤根泪似麻。”
(2).独立的根基;独特的根底。 唐 杜甫 《滟滪》诗:“ 灧澦 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之三:“沧江见底应无日,万丈孤根世不知。” 金一 《文学观》:“ 杜 之《典》, 马 之《考》,尤掌故海也。 郑樵 孤根,前无古人。”
孤根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学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字面本义
指孤立无依的草木根系。常用于形容生长在荒僻处、缺乏滋养的植物,强调其生存环境的孤绝与脆弱。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卷第287页。
引申义
比喻失去依靠、孤立无援的人或事物。既可指个体在困境中的孤独状态,亦可象征势力单薄、缺乏支持的群体。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461页。
“孤”取“单独、无依”之义(《说文解字》:“孤,无父也”);“根”本指植物根基,引申为事物存续的基础。二者结合强化了“根基孤立”的意象。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312页。
唐宋诗词频繁以“孤根”寄托身世飘零之感。如杜甫《枯楠》中“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即以孤根楠木自喻,奠定其悲凉美学基调。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6页。
自然意象
常见于描写荒原、寒崖植物的诗文,如:
“孤根裂山石,直干排风雷。”(苏轼《次韵孙莘老见赠》)
**
此处以孤根冲破山石的坚韧,暗喻逆境中的生命力。
人文隐喻
来源:莫砺锋《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9页。
词汇 | 侧重差异 | 用例场景 |
---|---|---|
孤根 | 强调根基孤立与存续之艰 | 植物隐喻、群体势微 |
飘蓬 | 突出漂泊无定 | 游子羁旅、身世浮沉 |
孑遗 | 指劫后残余,含幸存者之意 | 灾变后的人事凋零 |
此释义综合权威辞书与文学经典,通过词源考据、意象演化及语境应用三层结构,系统呈现“孤根”的语义内核与文化负载。
“孤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解析,结合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用例更能体现其意境:
独生的根
独立的根基或独特的根底
“孤根”既有自然意象的描绘,又承载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常见于诗词文赋中表达孤寂、坚韧或独特性的主题。
摆话裱衬表哥禅定愁绪楚堤辞严谊正旦夕之危第一品端函发竖发无不捷伏祠妇人之见付授改貌敢待沟谿还军寒碧合梨鹤扇户调壶关老火桶疆陇谏猎书奸事进阶矜踞酒佐绝色佳人奎蹏临楮陵夸鸾舆凤驾论讲履正麦布马阑闷棍纳贽泥窝炰燔前倨后恭跂及齐慄阙文绱鞋上月盛食厉兵飧饔凸出畏慕呜呼哀哉五吏先发胁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