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军队中的五种文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 杜预 注:“五吏,文职,军卿之属官。” 杨伯峻 注:“五吏疑为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
“五吏”是古代军事体系中的官职术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上古军队中的五种文职官员,属于军事管理机构中的核心成员。这一概念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记载为“自六正、五吏、三十帅……皆有赂”,表明其地位在春秋时期军事层级中具有重要性。
出处与注释
根据杜预和杨伯峻的注解:
提示:由于古代文献记载简略,关于五吏的具体职责仍存在学术争议,建议结合《左传》原文及历代注疏进一步研究。
《五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五个坏官员。。
拆分部首和笔画:五(五点水)+ 吏(将字)
来源:《荀子·牧民》中有“五吏强而寡,官大而衰”之句,后来被用来形容坏官员。
繁体字:五吏(五吏)
古时候汉字写法:無
例句:他是个腐败的官员,堪称五吏之一。
组词:五官、吏治、官吏
近义词:五坏、五煞
反义词:清官、廉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