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指有疑暂缺的字。后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闕之,以待知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史之闕文,圣人所慎,若依义弃奇,则可与正文字矣。” 唐 韩愈 《复仇状》:“最宜详於律,而律无其条,非闕文也。盖以为不许復讐,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
(2).脱漏的字句。 唐 元稹 《独孤朗授尚书都官员外郎制》:“窜定闕文,裁成义类。”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今閲二篇,又无是一句,信有闕文。” 鲁迅 《花边文学·“……”“□□□□”论补》:“‘□□’是国货《穆天子传》上就有这玩意儿,先生教我说:是阙文。”
(3).犹佚文。 晋 陆机 《文赋》:“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载之遗韵。”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储西国之闕文,採 东京 之逸记。”
(4).犹省文。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惟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闕文。”
“阙文”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文献学和训诂学含义,主要指古代文献典籍中存在的文字缺失现象。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源与本义 “阙”本义指宫门前两侧的楼台,引申为“空缺、缺失”;“文”指文字、文辞。“阙文”即指文本中缺失的文字部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阙者,门观也。引申为凡空之偁……凡经典阙误之字,可于此得其例矣。”
二、词典释义
文字缺漏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因遗漏、损毁或人为删削导致的文字缺失。如《汉语大词典》释义:“缺疑不书或脱漏之文。”
例:《论语·卫灵公》中“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即孔子感叹自己尚能看到史书中存疑空缺不书之处(古史官遇有疑而不决之事则空缺不记)。
存疑待考
指作者或整理者因证据不足、无法确定内容而有意留白,体现严谨的治学态度。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强调:“史之阙文,圣人不敢益。”
避讳空缺
古代因避讳君主或尊长之名,故意空缺某字不写(或作缺笔处理),形成特殊的“阙文”。如唐代避李世民讳,将“世”字写作“卅”或直接空缺。
三、文献学意义
“阙文”是校勘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学者通过比对不同版本、利用出土文献(如甲骨、简帛)或借助训诂知识,试图补全阙文以恢复文本原貌。例如,敦煌遗书中发现的《老子》写本,为传世本中的阙文提供了校补依据。
权威参考来源:
“阙文”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其解释可综合如下:
原指有疑暂缺的字
古代史官遇到不确定的文字时,会暂时空缺以待考证,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例如《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即孔子感叹自己还能看到史书中的存疑空缺之处。
引申为有意存疑的文句
后世将这种“存疑”方式扩展至文学创作中,指作者故意保留未写出的内容,留给读者思考。如唐代韩愈在讨论律法时提到“非阙文也”,强调某些条文空缺是出于特定考量。
脱漏的字句
指文献传抄或保存过程中出现的文字缺失。例如宋代姚宽在《西溪丛语》中考证古籍时指出“信有阙文”,说明文本存在脱漏。
佚文或省文
部分文献将“阙文”与散佚文献(佚文)或简略写法(省文)关联。如晋代陆机《文赋》中“收百世之阙文”,即指搜集历代散失的文字。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阙文”多用于古籍校勘领域,描述文本残缺现象,例如“这部古籍虽经整理,仍多阙文”。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释义及古代文献用例,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文心雕龙》等原文。
辨卑羼戏充电传达粹美大盟邓通恩主飞电盖世之才耕牛挂帻鼓颔轨等酣然恒科和膳红口白牙画描华绮斛发鹄林霍食伽利略落体实验间伐禁闺锦幕空夺昆鸡枯魄老大儿老驾凉菜留藏峦纹帽花蒙迷绵濛杪末冥隘宁业疱疹骈首就逮贫疾诮駡其道无由穷嘴阙悮刃口烧心慑慴手式受祉桃三李四帖子词提牢铜面土豆宵烟些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