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絻的意思、冠絻的详细解释
冠絻的解释
冠冕。《史记·封禅书》:“ 赵 人 新垣平 以望气见上,言‘ 长安 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参见“ 冠冕 ”。
词语分解
- 冠的解释 冠 ā 帽子:衣冠。冠戴。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冠子。鸡冠。树冠。冠状动脉。 冠 à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冠。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冠军。
- 絻的解释 絻 ǎ 古同“冕”。 絻 è 古代吊丧时去冠,用布包裹发髻:“使太子絻。” 吊丧的人所执的绋。 絻 á 连。 絻 à 牵引船的绳索。 笔画数:; 部首: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冠絻”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冠絻”读作guān miǎn,是“冠冕”的通假或异写形式,特指古代男子成年时行加冠礼所戴的礼帽,象征成年与身份的确立。其中:
- 冠 (guān): 本义指帽子,特指礼帽。
- 絻 (miǎn): 同“冕”,指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也泛指礼帽。
二、来源考证与详细解释
- 词义溯源: “冠絻”一词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冠礼制度。据《礼记·冠义》记载,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其已成年,需承担社会责任。在冠礼中,通常会加戴三种不同的冠,最后一次加戴的即为“絻”(冕),是最高规格的礼冠,象征尊贵和成人。
- 古代用法: 在古代文献中,“冠絻”常指代整套的冠冕服饰或行冠礼这一仪式本身,象征着身份、地位和成年的责任。例如在描述士人成年或贵族礼仪时使用。
- 相关礼仪: 行冠礼(加冠絻)是古代“五礼”中的嘉礼之一,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标志着个体从“童子”转变为“成人”,获得参与社会事务、婚姻、祭祀等活动的资格。
- 现代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冠絻”一词已非常罕用,属于文言词汇。其含义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研究、古代礼仪探讨或特定学术语境中。日常生活中基本被“冠冕”或更具体的名称(如某某冠)所替代。
三、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该词典作为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对“冠絻”有明确收录和释义,指出其为“冠冕”的古写或异体,并引证古代文献说明其与冠礼的关系。
- 《礼记·冠义》 (儒家经典): 是解释“冠絻”文化背景和礼仪意义的最原始、最核心的文献依据,详细记载了冠礼的程序和象征意义。
- 《仪礼·士冠礼》 (儒家经典): 提供了士人阶层行冠礼的具体操作流程,其中明确涉及所加之冠(包括最后的冕),是理解“冠絻”具体所指的操作手册。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作为专门针对古代汉语词汇的工具书,对“冠絻”的词义、读音及用法有清晰解释,并注明其与“冠冕”的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您查询的可能是“冠笄”而非“冠絻”。“冠絻”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极为罕见,而“冠笄”是古代汉族成年礼的核心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冠笄”是古代男女成年礼的合称:
- 冠:指男子20岁举行的冠礼,通过加冠仪式象征成年,可婚配成家()。
- 笄:指女子15岁举行的笄礼,以盘发插簪标志成年,表示达到婚龄()。
二、仪式意义
- 社会身份转变:冠笄礼后,男女正式从“童子”变为“成人”,需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
- 婚配许可:完成仪式方可婚嫁,《礼记》记载“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
- 文化象征:冠礼包含加冠、取字等环节,笄礼需更换发饰与服饰,均体现礼法传承()。
三、其他文献记载
《宋史·礼志》提到冠笄礼器形制,明代笔记文献亦收录相关仪式流程()。
若您确实想了解“冠絻”,该词可能涉及古代丧服(“絻”通“冕”,指丧冠),但因缺乏具体文献佐证,建议核实用词准确性或补充背景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按习跋履宝用冰弦漕国草荐猖狂传跸触罗出畋淡寂诞言砥磨顶账地下采矿分甘绝少构媒管控寒事黄公酒垆黄鹄猾贼家姑老健足巾帤绝尘裤头来物奁田连星律体谩藏弥弥木蠧牧田内首配敛盆草披泄乾倔千里犹面千重擒治秋扇镕式山轿驷马不追随摺跳腾童谣头牟土著王宇晚市向风慕义闲疾啸命瞎神捣鬼信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