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屏迹的意思、屏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屏迹的解释

见“ 屏迹 ”。


隐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后隐居》:“屏蹟邱园,絶踪仕进,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亦作“ 屏跡 ”。1.避匿;敛迹。《晋书·卞壸传》:“转御史中丞,忠於事上,权贵屏跡。”《北史·拓跋景山传》:“法令明肃,贼盗屏迹,部内大清。”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无敢侵欺细人。”

(2).犹隐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有一隐士於此池侧,结庐屏迹,博习伎术,究极神理。” 宋 岳珂 《桯史·尊尧集表》:“ 安石 之屏迹 金陵 ,弃置不召者十载。” 清 赵翼 《六十自述》诗:“十年屏跡卧江村,往事真堪目笑存。”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屏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íng jì(部分资料标注为“bǐng jì”,但根据权威词典如《汉典》及古代文献用例,应以píng jì 为准)。该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词义解析

  1. 避匿、敛迹
    指隐藏行踪或收敛行为,通常用于描述因畏惧、避嫌等原因而主动退避。例如:

    • 《晋书·卞壸传》提到“权贵屏迹”,意为权贵因畏惧而收敛行径。
    • 唐代吴兢著作中,“屏迹”也用于形容盗贼匿迹、社会安定的状态。
  2. 隐居
    表示远离世俗,归隐田园或山林。例如: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屏迹邱园,绝踪仕进”,描述某人隐居田园十五年。
    • 宋代岳珂《桯史》中“安石之屏迹金陵”,指王安石隐居于金陵。

二、古籍用例与扩展


三、现代使用建议

“屏迹”属于书面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日常交流中可用“隐居”“销声匿迹”等替代。如需引用古籍或学术写作,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义项,并参考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屏迹

屏迹(píng jì)是一个有趣的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屏和迹。屏的拆分部首是尸,屏的笔画数是5;迹的拆分部首是辶,迹的笔画数是7。

屏迹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屏指的是屏风,它是用来隔开空间的一种家具。而迹则表示痕迹,记录下某人或某物过去经历的痕迹。将屏和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屏迹这一词汇。

在繁体汉字中,屏迹的写法是屏迹,没有任何差异。繁体字是汉字的一种传承形式,保持了古代汉字的样式,并在一些地区使用。

在古代汉字中,屏迹的写法和现代汉字一样,没有太大差异。唐代的时候,汉字的形状开始进一步规范,并延续至今。

例句:

1. 他的屏迹显示他是这个项目的创始人。

2. 古代文人在书法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屏迹。

相关词汇:

组词:屏幕、屏风、屏障、迹象、迹车。

近义词:踪迹、痕迹、印记。

反义词:无迹、无痕。

别人正在浏览...

波斯恻焉长须逞能筹马楚腰纤细从良敦恳鹅笙放翻放欢弓调马服公因子诡差訇礚怀化麾叱回衺较别截断众流孑轮劲吹炯炯具设科分魁桀阔怀老红理兵凌铄每事问绵联绵羊南氏陪门财陪随闝客妻宫倾谄请柬亲上做亲穷处求田丧氛沙版生西折庭槛时不常水云居天瓢调停两用缇麾提梁通晚投霓乌蜑户无可那校练小泉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