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观风使的意思、观风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观风使的解释

(1).官名。 唐 初遣官巡视天下,观风察俗,谓之“观风使”。亦称“ 採访使 ”。《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观察处置使”原注:“ 贞观 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 开元 ﹞二十年曰採访处置使,分十五道, 天宝 末,又兼黜陟使, 乾元 元年,改曰观察处置使。”《说郛》卷十引 前蜀 冯鉴 《续事始》:“观风使: 肃宗 至德 元年,改採访使为观风处置使。”《清史稿·世宗纪》:“﹝ 雍正 四年﹞冬十月甲子,设 浙江 观风整俗使。”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五》。

(2).指 清 代的学政使。 严复 《救亡决论》:“迨夫观风使至,羣然挟兔册,裹饼饵,逐队唱名,俯首就案,不违功令,皆足求售,谬种流传,羌无一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观风使是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中的特殊官职,其核心职能为“察访民情,监督吏治”。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观风”原指观察民间风俗,后衍生为监察之意,“使”则代表受命巡查的官员。该官职始设于唐代,宋元时期职能进一步细化,明清两代逐渐与其他监察机构合并。

从职责范畴看,观风使需履行三大要务:

  1. 监察地方官吏施政情况,考核税收、司法等政务执行效果
  2. 采集民间舆情,整理汇编成《风闻言事》呈报中枢
  3. 纠举官吏贪腐,可直接弹劾五品以下官员(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记载)

在权力运作层面,观风使具有“密折专奏”特权,可绕过常规行政系统直达天听。宋代文献《职官分纪》特别注明,观风使佩“银鱼符”作为身份凭证,巡查范围涵盖道、州、县三级行政单位。该制度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以卑临尊”的监察智慧,通过流动巡查制打破地方官僚体系的利益藩篱。

网络扩展解释

“观风使”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官职名称

  1. 唐代监察职能
    唐初设立观风使(亦称巡察使、采访使),主要职责为巡视地方、考察民情吏治。贞观年间曾派遣13名大使巡省各州,开元年间改称采访处置使,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上报民生状况。

  2. 清代学政职能
    清代学政使(主管地方教育科举的官员)也被称为观风使。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曾批判科举制度,提及观风使监督考试时考生机械应试的现象。

二、成语比喻义
该词衍生出“地位低下、缺乏实权,仅能传达或执行命令”的贬义用法,常用于形容傀儡角色。例如:“他虽挂名经理,实为观风使,决策皆由总部掌控。”

补充说明
清代雍正时期还设有“观风整俗使”,职能类似唐代观风使,侧重整顿社会风气。唐代该官职的演变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及《文献通考》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爷拔宅上升背剪弛担疮害从列篡臣登跻颠没堤遏恶狗耳闭汾阳宫干方跟夫攻击狗尾观音素姑翁歡诽还朴反古户将见今衿士浸浔迥韵九族俊拔可能枯柴醴酒不设脔肉蒙公灭裂密庸木牒抛洒骑鹿青娥殿脚顷岁奇袭戎棨融融冶冶三大洋三士商葩侍枕司史蹄踵图功王建望其肩项顽户文官花显朝相蓝香茸县主下雨解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