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麦芽糖,用麦芽和米或杂粮制成,白色或带黄色。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市卖》:“廿日外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祭灶》:“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北京晚报》1983年2月7日:“当年 北京 糖房所做的关东糖形状不一,有圆条形,方条形和瓜形等。”
关东糖是中国传统食品与祭祀用品,其含义及文化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说明:
基本定义
关东糖是一种以麦芽、小米或杂粮为原料熬制的麦芽糖制品,呈白色或淡黄色,口感酥脆香甜且带有粘性,常被制成扁平丝条状或块状。
别称与用途
又称灶糖、大块糖、麻糖,主要用于农历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寓意用甜蜜粘住灶神的嘴,祈求其“上天言好事”。此外,它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零食。
制作工艺
传统做法需将麦芽糖熬至特定火候(颜色变深、冒大泡),冷却后反复拉抻使其变白,最后切块成型。成品具有酥香粘牙的特点。
文化意义
作为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特色食品,关东糖承载着年俗记忆。清代文献《燕京岁时记》记载其用于祭灶,街头叫卖“大块糖”的场景至今仍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特殊说明
需注意,“关东糖”在部分语境中(如方言)被引申为“虚假的甜言蜜语”,但此含义非主流,日常使用仍以本义为主。
提示:关东糖仅在每年小年前后集中售卖,若需了解具体制作细节或购买渠道,可参考来源网页进一步查询。
《关东糖》是指的一种特殊的糖果,它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细的制作工艺而闻名。这种糖果主要由白糖、花生和瓜子等多种原料制成,口感酥脆、甜而不腻,深受人们喜爱。
拆分《关东糖》这个词的部首是“关”,它的笔画数量为4。
《关东糖》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有趣。它最早出现在清代的一部小说《红楼梦》中,形容的是一种道地的东北糖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东糖》逐渐成为了对东北地区特产糖果的统称。它的繁体写法是「關東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关东糖》这个词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是「關東糖」,其中的「糖」一字的字形与现在基本相同,即由米和口组成。而「關」和「東」这两个字在古代的字形会有所差异,但整体的含义和发音和现代并无太大变化。
1. 我从东北带来了一些美味的《关东糖》,你要尝尝吗?
2. 作为东北的特色小吃,每逢节日期间人们都喜欢亲手制作《关东糖》。
组词:东北,糖果。
近义词:东北糖。
反义词:其他地区糖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