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拟度的意思、拟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拟度的解释

揣度;推测。《礼记·学记》“发虑宪” 汉 郑玄 注:“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易·繫辞上》“拟之而后言” 唐 孔颖达 疏:“圣人欲言之时,必拟度而后言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单伯》:“《公》《穀》不见 鲁国 史,多为拟度之词,疣赘满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拟度(nǐ duó)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现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语境,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推测、揣摩来估量或比拟事物。以下从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构成

    • 拟(nǐ):本义为“比拟”“揣测”,《说文解字》释为“度也”,含主观推测之意。
    • 度(duó):意为“衡量”“估量”,如《礼记·王制》中“度地以居民”,强调对客观事物的计量。

      拟度即结合主观推测与客观衡量,形成对事物性质、规模或意图的评估。

  2. 引申用法

    • 推测意图:如“拟度其心”指揣摩他人心思(参考《汉语大词典》)。
    • 模拟估量:在文学或艺术创作中,指通过类比自然或既有范式来构思,如“拟度山水之势以成画”。

二、古籍用例与权威参考

  1. 《礼记·乐记》(战国至汉)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郑玄注疏中提及“拟度人情以制礼”,强调通过体察人性需求制定规范 。

  2. 《文心雕龙·神思》(南朝·刘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其中“含章司契”暗含对自然规律的拟度与化用 。


三、近义词辨析

词语 侧重点 差异
拟度 主观推测结合客观衡量 强调“比拟”与“度量”的双重过程
揣度 侧重心理层面的猜测 更日常化,如“揣度人心”
忖度 内心反复思量 情感色彩更浓,如“暗自忖度”
衡量 客观标准下的量化评估 缺乏“比拟”的主观性

四、现代应用场景

  1. 学术研究:在历史学、文献学中用于分析古人行为动机,如“拟度春秋笔法之深意”。
  2. 文学批评:解读作者创作意图时,如“拟度杜甫诗中家国情怀”。
  3. 语言教学:作为高阶词汇,解析汉语复合词的构词逻辑(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五、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拟度”词条,释义为“揣测衡量”。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比拟推测”的双重语义。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对“拟”“度”的形义溯源提供依据。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经典文献及权威辞书名称替代,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拟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拟度(拼音:nǐ duó / nǐ dù)指揣度、推测,即通过思考或分析对未知事物进行推断。该词由“拟”(揣测)和“度”(推测)组合而成,强调基于逻辑或经验的猜测行为。


古籍出处与用法

  1. 《礼记·学记》
    汉代郑玄注:“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
    意为:制定计划时需依据法度进行推测。

  2. 《易·系辞上》
    唐代孔颖达疏:“圣人欲言之时,必拟度而后言也。”
    指圣人在发言前需经过审慎推测。

  3. 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
    提到《公》《穀》因缺乏史料而多用“拟度之词”,说明该词常用于描述缺乏实证的推测。


文学示例

宋代陈师道在诗中多次使用该词,如:


读音说明


“拟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强调通过理性分析进行推测,多用于文献和诗词中。其读音存在古今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礼记》《周易》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卑让辨折惭疚觇察叉手髻骋望雴霫大元帅邓山典刑彫候雕舄东不訾恶食逢会封圻分水线浮慕高才疾足高头讲章工雀公议儿花簇锦攒缓带轻裘黄茄滉然寰埏卉歙谫浅检讨架虚吉量奎札六月债落成典礼麻俐眠芊面墙陪都葡萄架亲待球坛认奴作郎软尘审博审发拾投十总布摔跤霜轮疏莽蕣华算筹貣贷挑招体统晚节不保我的大学羡赋下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