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ripple]∶跛子,残废的人
脊髓灰质炎使那个青年成了拐子
(2) [abductor;kidnapper]∶拐卖人口的人
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红楼梦》
(3) [shaped reel]∶一种简单的木制工具,形状略像“工”字,两头横木短,中间直木长。把线纱等绕在上面,拿下来就可以成桄
(1).一种简单的木制工具。形状略像“工”字,两头横木短,中间直木长。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 普安州 有养蛇户,每年五月五日,即担蚦蛇入府,祗候取胆,余曾亲见……两人舁一条在地上,即以十数拐子从头翻其身,旋以拐子案之,不得转侧。”
(2).拐骗人口、财物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世间最可恶的是拐子。”《红楼梦》第四回:“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係拐子拐来卖的。” 田汉 《江村小景》:“不是说给拐子拐去的吗?”
(3).腿的下部与脚相连处。《群强报》1918.7.22:“ 戴生 顺井口往下一瞧, 老邻 在后使足了劲一搊拐子, 戴生 身落眢井。”亦指腿脚瘸的人。
拐子在汉语中为多义词,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主要含义如下:
指因先天或伤病导致腿部畸形、行走困难的人,属中性或略带贬义的称呼。现代汉语中更常用“跛足者”“行动障碍者”等表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464页,商务印书馆。
权威链接:商务印书馆官网《现代汉语词典》介绍
方言中特指以诱骗手段拐卖人口(尤其是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此义项带有强烈贬义,与犯罪行为直接关联。
来源: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12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传统戏剧中,丑行演员需在腿部捆绑仿假肢道具(“拐子”)以模拟跛足姿态,塑造特定角色形象。
来源: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表演卷》,中国戏剧出版社。
部分地区称渔具中的“抄网”(带长柄的网兜)为“拐子”,用于捞取水中鱼获。
来源:《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渔业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拐子”的词义从具体工具(如拐杖)逐渐扩展至人物特征(残疾)、犯罪行为(拐卖)等,使用时应避免歧义。现代规范文本中,指代残疾人时建议替换为“行动障碍者”等尊重性表述。
多义项对比表
义项分类 | 核心含义 | 典型语境 | 情感色彩 |
---|---|---|---|
身体特征 | 腿部残疾者 | 日常描述 | 中性/贬义 |
犯罪行为 | 人口拐卖者 | 法律、社会事件 | 强烈贬义 |
工具 | 木工固定器/手杖 | 手工业、日常生活 | 中性 |
戏曲道具 | 假肢模拟道具 | 传统戏剧表演 | 专业术语 |
渔具 | 抄网 | 渔业活动 | 方言术语 |
“拐子”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随语境变化较大,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指跛子或下肢残障者
通常指因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或意外导致行走困难的人,但该用法可能带有贬义色彩。例如:“脊髓灰质炎使那个青年成了拐子。”
拐卖人口者
常见于文学或口语中,指从事人口贩卖的罪犯。如《红楼梦》中提到的“拐子拐来卖的”。
木制工具
一种形似“工”字的工具,用于绕线纱,多见于传统手工艺场景。
“拐子”在古代是重要冷兵器,由拐杖演变而来,被列为“十八般兵器”之一。其特点包括:
武汉方言
在武汉话中,“拐子”是对男性的尊称,意为“哥哥”或“大哥”,可用于亲属或社交场合表达亲近或尊重。
棒球术语
指比赛中犯规的击球动作,如“打拐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沪江词典或冷兵器历史资料。
按揭扳不倒儿半月八十种好本来面目钵授衬手畴偶呲呲村酤单向磴磴齿齿掉羽订述高士湖馆驿呵斥侯道黄秔贱躬脚位交账家长里短及晬绝处逢生隽英客邦诓赚库缎累屋李贽落生鲁桑马革裹尸马赫数禖坛皮板毛迫不及待欺蒙轻歌求艾丘陵悫实人境世上无难事儵怳説长道短搪撞贪枉榻榻米田典挑茶斡刺挑精拣肥投谒土帮侂生枉妆乌巷显重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