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赵岐 注:“艾可以为灸人病,乾久益善,故以为喻。”后因以“求艾”泛指寻求治病之药。 元 虞集 《端午节诗》:“南村久病思求艾,北客多情问转蓬。”亦比喻探求治国立业之道。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近岁尝见《纪孟》十诗……如:‘争地争城立霸基,焉能一统混华夷;力期行政须求艾,深欲为王愧折枝。’” 清 魏源 《秋夕三章》诗之二:“三年求艾,一月攘鷄,桑榆未晚,尚其企而。”
"求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求"指寻求、索取;"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常用于灸疗或驱邪。《诗经·王风·采葛》中"彼采艾兮"即反映其采集传统。二者组合为动宾结构,字面意为"采集艾草"。
二、深层文化意涵
医疗用途
先秦时期艾草已被视为药材,《孟子·离娄上》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比喻凡事需早做准备。此典强调艾草储存越久药效越佳的特性。
祭祀与驱邪
《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悬艾人于户,以禳毒气",古人通过悬挂艾草驱避疫病,"求艾"行为承载祛邪纳吉的民俗信仰。
三、现代引申义
当代语境中,"求艾"可引申为:
参考资料
“求艾”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次解读,具体分析如下:
该词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里的“艾”指陈年艾草,古人认为存放三年的艾草(即“三年之艾”)药效最佳,用于灸疗可治重病。孟子以此比喻治国者需提前储备德政,如同治病需备良药。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原指治病良药,后扩展为对治国策略、处世之道的探求。例如宋代赵与时的《宾退录》中,将“力期行政须求艾”与治国理念结合。
请求他人帮助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向他人求助”,这可能是从“寻求良药”进一步泛化而来,强调主动寻求援助的行为。
多用于文学或论述性文本,表达对根本性解决方案的追求。例如:
提示:若需查阅完整古籍用例或不同词典解释,可参考、3、5的原始出处。
拜愿鞭约冰棒参拍侧刀窗钩初笄出条子促掐大才榱盘大罗便斗枢段太尉逸事状高凤割荣构摈豪贤华首悔恡火突奸心脚鸭子家至户晓劫火节俭尽欢而散决词决裂攫昼可笑略知皮毛砻甓隆至茅龙扪虱而言民疾昵欢牛后牌风欠安情场青铜钱穷宙祛蠹除奸热糊蹂蹸如堕烟雾如法泡制胜似十步之内,自有芳草庶务松风亭送盘宿世天和听直五四青年节险韵消愁释愦溪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