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本来面目的意思、本来面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本来面目的解释

[original(real,unmasked) appearance(character)] 固有的样子

本来面目还谁识,且向樽前学楚狂。—— 明· 王守仁《王成文公全书》

详细解释

(1).佛教语。指人本有的心性。《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箇是 明 上座本来面目。”亦省作“ 本面 ”。 清 李颙 《学髓》:“水澂则珠自现,心澂则性自朗,故必以静坐为基……虚明寂定为本面。”

(2).原来的样子。 宋 苏轼 《老人行》:“一任秋霜换鬢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即日加冠畜髮,復完本来面目。”《红楼梦》第五八回:“他这本来面目极好,倒别弄紧衬了。”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七》:“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本来面目”是一个源自佛教哲学的概念,现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指事物最原始、真实的本质或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原指“人与事物的本真状态”,后引申为“未经修饰或掩盖的真实样貌”。

从语义结构看,“本来”强调时间或逻辑上的初始性,“面目”则指外在表现或内在特质。佛教典籍《六祖坛经》最早使用该词形容“人的自性清净心”,后逐渐脱离宗教语境,成为日常用语中描述真相的固定表达。

现代汉语中常见三种用法:

  1. 强调客观真实性,如“科学实验要揭示物质的本来面目”
  2. 喻指人物品性,如“危难时刻才显英雄的本来面目”
  3. 文学修辞手法,如“暴风雨后的山林重现苍翠的本来面目”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指出,该成语常与“恢复”“保持”“掩盖”等动词搭配,构成“恢复本来面目”“掩盖本来面目”等高频短语。在语义辨析方面,需注意其与“庐山真面目”的区别:前者强调本质属性,后者侧重揭示隐藏真相的过程。

(参考来源: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2.《佛学大辞典》中华书局;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4.《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开明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本来面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原为佛教用语,现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未被修饰、未被改变的真实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出处与演变

3.用法特点

4.哲学与禅宗背景

禅宗强调通过内观修行“明心见性”,即去除杂念与执着,回归清净自性的“本来面目”。这一概念被法鼓山圣严法师阐释为“未被无明烦恼遮蔽的佛性”。

5.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出处或延伸案例,可查阅《六祖坛经》或苏轼诗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鹳杯觥交杂徧赞菜蔬参卿怵惕刀楯倒手达义大勇彫虚迭香英鼎铛洞烛短促哆啰犯奸蕃卫腓神经風茄冯脩偾军各奔东西革制觏痻棺椁掴打鸿垆黄帕唿唿会要煎煎筋骨人迥旷刳斮拉长线篮轝纍黍励磁陆生画美唐明上墨竹扁乘贫厨轻安亲累人面竹荣位甡植数典术追四顾铁蒺藜骨朶通渠图缋文匣无缝塔贤仲谢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