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扰乱。 三国 魏 徐干 《中论·考伪》:“昔 杨朱 、 墨翟 、 申不害 、 韩非 、 田駢 、 公孙龙 汩乱乎先王之道,譸张乎 战国 之世。”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考亭解中庸》:“然此既曰性,则有气质矣,又安可合人物而言,以自汩乱其本原也。” 清 龚自珍 《大誓答问五》:“ 欧阳 何其勤於復 孔子 之旧, 伏生 何其勇於汩乱 孔子 乎?”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世本》:“然 秦 书竟据《史记》及 韦氏 《国语解》、《左传集解》所言,以意增补,取盈卷帙,大非辑古佚书之体, 茅氏 讥其汩乱,荡无疆界,是也。”
(2).治与乱。《宋史·范纯礼传》:“自古天下汩乱,繫於用人。”
(3).混乱。
“汩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ǔ luàn,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扰乱
指干扰、破坏原有的秩序或规则。例如三国魏徐干《中论·考伪》中提到,杨朱、墨翟等学派“汩乱乎先王之道”,即扰乱了古代圣王的治国理念。宋代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也提到“自汩乱其本原”,强调对根本原则的扰乱。
治与乱
结合“汩”的本义(治水、疏通)与“乱”的对比,表示治理与混乱的辩证关系。《宋史·范纯礼传》记载:“自古天下汩乱,系於用人”,指国家兴衰与人才任用密切相关。
混乱
单纯描述无序、纷杂的状态。例如清代龚自珍在《大誓答问》中批评伏生“汩乱孔子”,即混淆了孔子的思想。
如需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现代研究,可参考《中论》《宋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