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讹索的意思、讹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讹索的解释

[defraud] 托词强行索要;敲诈侵夺

详细解释

敲诈勒索。 清 崇彝 《道咸宦海见闻录·道光二十一年》:“余遇铜船,大为所窘,水手半係亡命运员, 滇南 通判某不能约束,且纵容讹索。”《清史稿·食货志六》:“严禁 崇文门 、 卢沟桥 及各省关役讹索行旅。”《文物天地》1985年第4期:“ 王安之 见来势凶猛,先以 * 射击群众,继则至堂后自行纵火,以待将来讹索,然后夺门而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讹索”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讹”和“索”两个语素构成,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一种不正当的索取行为。其详细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 核心词义:以不正当手段或借口强行索取财物或利益

    • “讹”的本义指错误、谣言,引申为欺诈、假借理由、找借口。“索”指索取、讨要。因此,“讹索”的核心含义是指利用欺诈、威胁、恐吓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假借某种理由(常为捏造或夸大的),强行向他人索要钱财、物品或其他好处的行为。
    • 这种行为通常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非法性,受害者往往因害怕名誉受损、人身安全受威胁或其他不利后果而被迫屈服。
  2. 行为特征:欺诈性与胁迫性并存

    • 欺诈性: “讹索”行为往往伴随着捏造事实、夸大其词、制造借口或利用对方的弱点、过失(无论真实与否)作为把柄。例如,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索赔、以曝光隐私相威胁索要钱财等。
    • 胁迫性: 在欺诈的基础上,行为人通常会施加某种形式的压力,如威胁、恐吓、纠缠不休等,迫使对方满足其索求。这种压力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
  3. 法律属性:属于违法行为

    • “讹索”行为在性质上严重违反了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其轻者构成民事侵权行为(如敲诈勒索未遂或情节显著轻微),受害者可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重者则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构成敲诈勒索罪。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 社会评价: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 “讹索”一词在汉语语境中带有强烈的负面评价和贬义色彩。它描述的是一种不道德、不诚信、侵害他人权益的恶劣行为,为社会舆论和法律所不容。

总结来说,“讹索”指的是:通过欺诈、威胁等不正当手段,假借理由,强行向他人索取财物或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兼具欺诈性和胁迫性,是违反道德和法律的恶劣行径,常可构成刑法中的敲诈勒索罪。

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该权威词典对“讹”、“索”及合成词的含义有基础性定义和解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020修正). 第二百七十四条. (该法条明确规定了“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是“讹索”行为可能触犯的具体法律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讹索”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é suǒ,其核心含义为敲诈勒索,具体指以不正当理由或借口强行索要财物或利益。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历史出处与用法

3.词素分解

4.现代延伸

“讹索”是典型的负面行为词汇,具有明确的历史渊源和法律禁止色彩,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指向的非法性。如需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清代官修史书及近代考据类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鲍参军闭户才疏德薄惨急饬材饬厉从流胆丧魂消东郭之迹敦说多蒙枋榆复查富胎港府根脚顾步悍民黄家女化周回跋贱品净得谨记金素期月镌噍郡符举世皆知旷班列女传六德鸾几马架子末员乔扮挈龟晴丽然石日期融粲勃泌鞣酸杀缚烧灰圣诞十二辰实权傱萃天际跳黄浦通昔王白煨炙五势衔刀香阁相越显懿弦乐器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