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流星名。《隋书·天文志中》:“飞星大如缶若瓮,后皎然白,前卑后高,此谓顿顽。”《文献通考·象纬四》:“《中兴天文志》:……飞星有五:一曰天刑,二曰降石,三曰顿顽,四曰解衔,五曰大瀆。”
(2).愚笨顿嚣。顿,通“ 钝 ”。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念兹顿顽,非训曷因。”
“顿顽”属于汉语中较为少用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单字训诂与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顿”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下首也”,本义指叩首动作,后引申出停顿、困顿、迟钝等义项(《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顽”在《广雅》中训为“钝也”,《玉篇》称“愚也”,主要表示愚笨、固执的特性(《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二字组合后,“顿顽”整体强调思维或行为的迟滞性。
二、文献释义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两种状态: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顿顽”主要保留在方言或特定文学语境中,例如闽南语仍用“顿顽”形容孩童反应迟缓(《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学术领域偶见于心理学论著,用于描述认知障碍特征(《临床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第7版)词条“顿顽”,并结合《王力古汉语字典》复合词分析原则综合考订。
“顿顽”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在古籍《隋书·天文志中》和《文献通考·象纬四》中,“顿顽”被记载为一种流星类型,其特征是“飞星大如缶若瓮,后皎然白,前卑后高”。古代将飞星分为五类,其中“顿顽”位列第三,属于特殊天象的命名。此外,该词还用于中国古代星官系统,如豺狼座的恒星“顿顽一”即属于氐宿星官的一部分。
“顿顽”通“钝顽”,指愚笨、顽固或反应迟钝的状态。例如唐代韩愈在《祭郑夫人文》中写道“念兹顿顽,非训曷因”,通过“顿顽”表达对自身愚钝的反思。这里的“顿”为通假字,与“钝”同义,强调思维或行为的迟缓。
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出现,多用于文献或特定语境。若需进一步了解天文术语或古代词汇的演变,可参考《隋书》《文献通考》等古籍。
阿僧祇劫邦墓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迸跳伯乐顾产嘏朝佥摧崣存顾點除地心端子放汤犯霄风鹏丰雨瞽惑行道皓天靧泽获命剪刀拐见新骄坚家数刻骨窟里拔蛇腊八醋冷水乐跎跎赁金马棒马哈美餐娘子关盘算彭月辟邪破坚摧刚泼奴胎遣狱之化绮陌轻霞秋景秋暮齐心一力屈死去泰去甚山官山猫儿笙簧师昭梳沐黍黏子崧岳停解网罩濊濊无往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