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故迹的意思、故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故迹的解释

[relics] 已经过去了的事情,陈迹

详细解释

亦作“故蹟”。旧迹;遗迹。《汉书·沟洫志》:“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虽石磧沦败,故跡可凭。” 宋 曾巩 《墨池记》:“ 羲之 尝慕 张芝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跡,岂信然邪?” 许地山 《女儿心》三:“她只想着去看 安期生 升仙的故迹。”


见“ 故跡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故迹(gù jì)是汉语复合词,由“故”与“迹”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过去遗留的痕迹、旧址或前人留下的功业遗存。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层阐释: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溯源

    “故”指陈旧、过往,《说文解字》释为“使为之也”,引申为旧有之事;“迹”本义为脚印(《说文》:“步处也”),后泛指事物遗留的印记。二者结合后,强调历史残留的实物或抽象印记。例如:

    故迹多指古城废墟、古道残垣,或文献中记载的往昔事迹。

  2. 权威辞书定义

    • 《汉语大词典》:

      “旧迹;遗迹。多指建筑物或前人功业。”

      例证:《史记·项羽本纪》载“舜目盖重瞳子,项羽亦重瞳子,岂其苗裔邪?”,司马迁探访会稽禹穴、长沙舜冢等“故迹”以考信历史。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过去的事情留下的痕迹;遗迹。”

      例证:敦煌莫高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故迹。


二、语境应用与延伸

  1. 实物遗迹

    多用于描述历史建筑、遗址等有形遗存,如:

    洛阳龙门石窟存有北魏至唐代的佛教造像故迹。

    (参考《中国名胜词典》对文化遗产的界定)

  2. 抽象传承

    引申指代文化、精神层面的遗产,如:

    屈原的《离骚》成为楚辞文学的永恒故迹。

    (见《中国文学史》对经典文本的评述)

  3. 文言用法

    古文中常与“访”“寻”等动词连用,体现考据之意:

    苏轼《石钟山记》中“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即探寻山水故迹以证史实。


三、近义辨析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3.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13(影印本).
  4.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注:因辞书原文无网络链接,此处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故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字形与异体

3.用法与语境

4.近义词与辨析

5.文学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或诗词中的用例,可参考《汉书·沟洫志》《水经注》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贝城壁邻兵盟兵矢布褐步话机布衣蔬食布子刬却除名出言吐语出走粗劣代杖點觸禘祀东表东南之宝粉蒸肉该允馆地罣牵函盖充周沆瀣好声火箭炮祸乡价末江波见上帝夹叙夹议戒杀襟怀磊落进侍九冬九老会儁良扣钟壼奥媒证暖烟藕粉铅粉跂想生扢揸省脉适孼书序书谒梭动谈古论今天机云锦外邦望舒草危岭五音戏见世面显象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