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禘祀的意思、禘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禘祀的解释

犹禘祭。《左传·襄公十六年》:“以寡君之未禘祀,与民之未息。” 杜预 注:“禘·祀,三年丧毕之吉祭。”《梁书·许懋传》:“惟大禘祀不在此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禘祀是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重要礼仪,特指天子祭祀始祖或宗庙的大典。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禘:形声字,从“示”部,本义为帝王祭祀先祖的大典。《说文解字》释为“谛祭也”,强调祭祀时需审慎追思先祖世系。

•祀:会意字,甲骨文象祭台陈列祭品之形,《尔雅·释天》载“商曰祀”,指以年度为周期的重大祭祀活动。

二字连用凸显祭祀的规模性与神圣性。

二、礼制特征

  1. 祭祀等级

    《礼记·大传》载“礼不王不禘”,规定禘祀为天子专属礼仪,诸侯无权施行,体现周代宗法制度的层级性。

  2. 祭祀对象

    郑玄注《周礼》称“禘谓祭昊天于圜丘”,指祭祀天帝;《礼记·祭法》则言“禘其祖之所自出”,指追祀始祖所出之帝,兼具天地与祖先崇拜双重属性。

  3. 时间周期

    《春秋公羊传》何休注云“五年而再殷祭”,每五年举行一次,与“祫祭”并称宗庙大祭。

三、文化功能

•强化宗法认同:通过追溯共同始祖,巩固王室权威与血缘纽带,如《白虎通义·宗庙》载“禘之为言谛也,序昭穆,谛父子也”。

•政治象征意义:孔子谓“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反映其作为政权合法性的仪式表征。

四、历史演变

汉代以后禘祀逐渐与郊祀融合,唐代《开元礼》将其纳入国家祀典,至宋代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仍详考其仪轨,成为传统礼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4. 郑玄《周礼注》(《十三经注疏》本)
  5.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北京大学出版社)
  6. 班固《白虎通义》(商务印书馆)
  7. 朱熹《论语集注》(齐鲁书社)
  8. 秦蕙田《五礼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网络扩展解释

“禘祀”是一个古代祭祀相关的专有名词,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读音:dì sì
定义:指古代的一种重要祭祀活动,特指在三年服丧期满后举行的吉祭。这种祭祀多用于宗庙或重大礼仪场合,具有清洁、敬奉的意味。

2.文献例证

3.与其他祭祀的区别

虽未直接说明“禘祀”与“禋祀”的差异,但结合其他资料可知:

4.文化意义

禘祀反映了古代礼制中对祖先和丧葬礼仪的重视,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的重要仪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祭祀分类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古籍注解或礼制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暴室辨识秕稗並載长车缠索超绝趁嘴充发出家求道搭便车灯马飞霜负嵎格支支共势观治骇慌还敬化洽化易护衞叫喊绞讦徼塞机灵京话济治嵁绝勒卒駖礚领袖躶肤马歇尔计划面对明刊男华鮎鱼泼胡琦魁齐纨鲁缟瑞应泉儒者三岛饰非文过十室九空事往日迁説明文随行就市岁金宿囚太上淘米剔透玲珑慱约外乡王子航相迓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