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邦的意思、外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邦的解释

[foreign countries] 外国

详细解释

(1).指地方州郡。 宋 曾巩 《襄州谢到任表》:“备名儒馆,十有三年,然而三易外邦,五回星岁。”

(2).古代诸侯国称本国以外的邦国,或泛指中原地区以外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所在地下得玉肫金狗之类,此皆古者以赂外邦之奇货也。见 郭璞 《穆天子传》注。”按,《穆天子传》卷二“黄金之鹿,白银之麕” 郭璞 注:“今所在地中得玉肫金狗之类,此皆古者以赂夷狄之奇货也。”

(3).指外国。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东要抚》:“国家气运所关、所虑,一蹶不振,从此为外邦所轻。”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亲》:“你为着一个异种外邦的女人,就连家庭也不顾了,亏得你平常还那样孝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外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外邦”指“本国以外的国家或民族”,如《礼记·曲礼》中“外邦来朝”即描述他国使节来访的情景。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地理或文化层面的异域属性,例如“外邦风俗”“外邦商旅”。

二、引申义项

  1. 宗教语境:在基督教典籍汉译本中,“外邦”特指“非犹太民族”,如《圣经·新约》中“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
  2. 古代政治:明清文献常以“外邦”代称周边藩属国,如《明史·外国传》记载“外邦入贡,礼仪有别”。

三、语源与演变

“外”表空间界限,“邦”源于甲骨文“封土立国”之义,二字结合后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初指中原王朝周边部落,后扩展至泛指外国。此演变轨迹见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影印本)对“邦”字的考据。

四、近现代使用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面语”,提示该词在现代口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研究、宗教文本或文学创作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外邦”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1. 地方州郡 指代中央政权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多见于宋代文献。如宋曾巩《襄州谢到任表》提到“三易外邦”,描述地方官职调任经历。

  2. 中原以外的邦国或民族地区 古代诸侯国视角中特指本国以外的政治实体,或泛指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如清代周亮工记载古时用玉器、金器作为“赂外邦之奇货”,反映中原与周边地区的物资往来。

  3. 现代意义上的外国 近现代语境中多指代外国,如冰心作品中提到“异种外邦的女人”,体现文化差异的表述。法语词典也将其译为“pays étranger”(外国)。

文学应用:该词在古籍中常与“夷狄”“异邦”混用(如《论语》称“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但“外邦”更侧重地理或政治边界概念,而“异邦”侧重文化差异。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具体指向,历史文献中前两种含义使用频率较高,现代语境则多指代外国。

别人正在浏览...

憋古不今不古裳裳敞坪谄诳超授传卖垂绅正笏淳正处势代指单车打圆台迵同亸神独擅风快风娲嘎渣儿根连株拔工贾构变光隆国轨海壖会宁讦斥讥诃即忙谨閟狂生阔积谰躛流颷碌碡聋竈盲子迷暗溟色沐浴膏泽牛山叹贫竈僻涩黔驴器世间任刻少参神焦鬼烂十二辰虫输家四合头太阳角堂密铜币完履小冯君宵昧枭私孝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