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停笔。2.死前最后所写的文字﹑作品等。3.指绝妙无比之诗文书画。
1.停笔。《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 晋 杜预 注:“ 仲尼 伤 周 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絶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唐 杜甫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絶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仇兆鳌 注:“絶笔,画成而阁笔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岑参》:“﹝ 岑参 ﹞与 高适 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絶笔,人輒传咏。” 明 宋濂 《故赠奉议大夫磨勘司郑公墓志铭》:“公退而嘆曰:‘试艺所以困天下英才,吾尚可溺而未省乎?’乃絶笔不为。”
2.死前最后所写的文字、作品等。 唐 白居易 《令狐相公与梦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浅一闻薨逝相顾泫然》诗:“最感一行絶笔字,尚言千万 乐天 君。”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书》:“《日知録》再待十年,如不及年,则以临终絶笔为定,彼时自有受之者,而非可预期也。” 王国维 《屈子文学之精神》:“《九章》中之《怀沙》,乃其絶笔。”
3.指绝妙无比之诗文书画。《新唐书·梁昇卿传》:“ 昇卿 涉学工书,于八分尤工,歷 广州 都督,书《东封朝覲碑》,为时絶笔。”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 卫 协 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羣雄,旷代絶笔。”
絶笔(简体写作“绝笔”)是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书写或创作活动的终止,通常包含两层指向:一是主动停止写作,二是临终前最后的文字作品。
一、字义解析
“绝”为断绝、终止之意,“笔”代指书写工具或文字创作行为,合称后既表示停笔的动作,也引申为作者生前最后完成的文字。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停笔;临终前所写的文字”。
二、典源引证
该词最早见于《春秋》相关记载。《春秋左传注疏》提到孔子“绝笔于获麟”,指孔子因“麟”这一祥瑞出现而停止修订《春秋》,后成为典故。宋代文天祥《绝笔自赞》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亦属临终遗作典型。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绝笔”多用于文学领域:
四、语义辨析
需注意与“绝唱”(巅峰之作)、“遗墨”(遗留的手迹)等近义词区分。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强调“绝笔”侧重行为终结性,而非作品艺术价值高低。
权威来源:
“絶笔”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停笔
指停止书写或创作的行为。例如《春秋》记载历史事件至鲁哀公十四年时停笔,即“絶笔于鲁哀公十四年”。
临终遗作
特指人在去世前最后完成的文字、书画等作品。如王国维提到《九章·怀沙》是屈原的绝笔,谭嗣同就义前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也是经典代表。
极致之作
形容艺术或文学领域无法超越的巅峰作品。例如杜甫评价韦偃的画作“绝笔长风起纤末”,赞叹其神妙;《新唐书》称梁昇卿的书法为“时絶笔”。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辞海》、查字典)或历史文献进一步了解详细用例。
补鳌财东酬赓楚水次将达地知根胆力阽危断线风筝碓臼遏抑翻戏废渣風緼忿气诃贬后陈化城环拿騞砉燋心甲紫井渠金舄蹶角劳动合同制莲幕露叶闷香乜嬉娉婷婀娜峭隽轻津情文蚑行喙息日中必昃戎公洒练疝气少庭梢信烧甎深沟固垒声腔神机市丈失制摔倒寺人遡波田畜铜虎符统通棁藻望潮顽驽危峨相柄消流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