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唾余的意思、唾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唾余的解释

[rubbish;castoff;crumbs from the table of one's master;word or little importance] 比喻别人的无足轻重的点滴言论或意见

拾人唾余

详细解释

唾液之余。喻别人的点滴言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恤赠谏官之谬》:“夫 杜泰 凶竖,谗杀 从谦 ,死有餘辜,其唾餘岂士大夫可拾者?”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十六国春秋>载孔子事独奇》:“《十六国春秋》名为一百卷,而事迹寥寥,皆《晋书·载记》之唾餘,断非 崔鸿 之旧本。”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慎毋数典忘祖,徒欢迎晳种之唾餘;舍己芸人,尽捐弃 神州 之特质。” 鲁迅 《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唾余是一个汉语词汇,本义指唾液残留物,引申为对他人言论、观点的模仿或重复。该词出自《庄子·秋水》"弃而走者,唾余不及也",原指动物逃逸时唾液残留于地,后经语义演变指代缺乏原创性的言论。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唾余被定义为"比喻别人的言论、意见中无价值的部分",强调其贬义属性,常用于批评缺乏独立思考的行为。例如:"这篇文章不过是拾人唾余,缺乏新意"即典型用法。

《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的构词法具有形象化特征,"唾"与"余"组合构成偏正结构,通过具体生理现象隐喻抽象概念,这种造词方式在汉语中常见于庄周学派著作。近义词"拾人牙慧""陈词滥调"与反义词"独辟蹊径""真知灼见"形成语义对比,体现汉语词汇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

现代语言应用中,该词多出现于文学评论、学术讨论等场景,如《人民日报》某文艺评论曾用"突破前人唾余"强调创新价值。其使用需注意语境,避免在正式场合滥用贬义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唾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uò yú,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1. 字面构成:由“唾”(口水)和“余”(剩余)组成,字面指“唾液的残余”。
  2. 比喻义:比喻他人言论或意见中无足轻重的部分,常含贬义,表示对他人的观点不屑一顾或认为不值得重视。

使用场景

历史出处

近义词与反义词


如需更详细的古文例证或现代用法分析,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保壁便意勃乱不遑宁息不拣补泻鸧括蝉联往复逞工炫巧成集车帐触鹿樗朽辞辇次题蹉蹋盗骖倒缴琱缋底服果盘毫露奂若瓠叶江潮茧丝牛毛结抹急人所急倦懒狂驰子赖活蓝黑蛎黄理檝丽响马虎眼慢駡门冬面授觅贴儿纳言士欧碧蓬松倾颓请勿群戏三鹿为奔三日耳聋骚人逸客生识术煎锁子骨泝泝坦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天庄外露闲歌巷尾街头西邻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