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married women) go back to paternal home for a visit, (rarely of men) visit with one's parents] 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亦作“ 归寍 ”。 1.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澣害否,归寧父母。” 朱熹 集传:“寧,安也。谓问安也。”《后汉书·列女传·刘长卿妻》:“妻防远嫌疑,不肯归寧。” 清 赵翼 《蟂矶灵泽夫人庙》诗:“归寍手自抱 阿斗 ,亦见异母恩勤厚。”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晨梦》:“我妻到故乡去作长期的归宁,把两个小孩子留剩在这里,交托我管。”
(2).指大归。谓妇人被夫家遗弃,永归母家。 三国 魏 曹植 《弃妇篇》:“拊心常叹息,无子当归寧。”参见“ 七出 ”。
(3).男子归省父母。 晋 陆机 《思归赋》:“冀王事之暇豫,庶归寧之有时。” 五代 齐己 《送休师归长沙宁觐》诗:“吾子此归寧,风烟是旧经。”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卷五:“ 宋 赵湘 《南阳集》有《送周湜下第归宁序》……是男子亦可言归宁也。”
(4).诸侯朝觐后返回国安邦。《仪礼·觐礼》:“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寧乃邦。’”《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礼》云﹞伯父归寧乃国,《诗》云叔父建尔元子,敬之至也。”
(5).回家治丧。《后汉书·独行传·陈重》:“又同舍郎有告归寧者,误持隣舍郎絝以去……后寧丧者归,以絝还主。”
“归宁”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但核心意义与“回家省亲”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女子回娘家
指已婚女子返回娘家探望父母,表达对父母的关怀和慰藉。这一用法最为常见,如《诗经·周南·葛覃》中“归宁父母”及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吾妻归宁”的记载。传统婚俗中,归宁多指婚后第三日夫妻同回女方家(即“三朝回门”),女方设宴款待,称为“归宁宴”。
广义的“归家团聚”
在早期文献中,“归宁”不仅限于女子,也可指男子归家省亲或诸侯返国安邦。例如,晋代陆机《思归赋》中“庶归宁之有时”即描述男子归家。
被夫家遗弃的“大归”
三国时期曹植《弃妇篇》提到“无子当归宁”,指妇人因无子嗣被休弃后永归母家,称为“大归”。
文学与哲学中的引申
《易经》中“归宁”被解释为“归去以安”,强调心灵的安定与团聚,不局限于具体行为。
现代语境中,“归宁”多用于文学或传统习俗描述,日常口语中常用“回门”“回娘家”替代。部分地区仍保留归宁宴习俗,但仪式已简化。
归宁的核心是“归家以安”,既包含具体行为(如女子回门),也蕴含情感层面的团聚与安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的重要体现。
归宁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包含了“归”和“宁”两个字。归宁的意思是回到宁静、安宁的地方。
归宁的部首是宀(宝盖头),其中“宀”是指房屋、居住的意思;归宁的笔画数目总共是12画,归宁的每一个部分分别是8画和4画。
归宁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繁体字中,归宁的写法是歸寧。
在古时候,归宁的写法稍有不同。两个字原本是分开写的,归是写成“帰”,宁是写成“甯”。而后来逐渐演变成合写的形式。
1. 他离开了喧嚣的都市,归宁回乡,寻找内心的宁静。
2. 我们应该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让台湾回归宁静发展的怀抱。
1. 归来:表示返回、回到的意思。
2. 归心:表示回到内心、归属的感觉。
3. 归隐:表示离开尘嚣、退隐安静的生活。
近义词:归还、回归、返乡
反义词:离开、出走
安乾阿驿北京时间采卫苍鸾策度常奥馋痨丑言创收大伙荡击弹肃打千儿迭罗黄订盟洞察秋毫二祥法岸墦祭逢迎粉蒸肉浮名虚利妇顺光亮关门主义贵交海猪迦罗婆劫奖旗贾作浸蚀久几橘心逵泽览试廉忠六气懞憧明修栈道,闇度陈仓模则扭股儿糖平地登云擎露蜷蹜权奄仁君融释社屋十一千百手电水汊贪而无信特见提心在口亡命客瓦苔魏征西文蜃握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