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攻社。土,五行之一。 汉 王充 《论衡·顺鼓》:“社,土也。五行之性,水、土不同。以水为害而攻土,土胜水,攻社之义,毋乃如今世工匠之用椎凿也。”
“攻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五行学说及古代祭祀习俗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基本定义
“攻土”意为“攻社”,即通过某种仪式或行为调整土属性(五行之一)的平衡。该词源于汉代王充《论衡·顺鼓》中的记载:“社,土也。五行之性,水、土不同。以水为害而攻土,土胜水,攻社之义……”。这里的“攻”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攻击,而是指禳解灾害的仪式性行为,类似工匠用工具(椎凿)调整事物状态。
文化背景
古人认为水灾属“水害”,需通过克制水的五行属性(土)来消灾,因此通过“攻土”仪式象征性地强化土的力量,以达成五行平衡。这与古代“社祭”中祈求土地神平息灾害的习俗相关。
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见于研究汉代思想或五行学说的文献中。部分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将其列为历史词汇收录。
提示:若需深入理解,可参考《论衡·顺鼓篇》原文及汉代五行学说相关研究文献。
攻土(gōng tǔ)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攻的部首是攵,攵是属于手部的汉字部首。攵字表示手的动作,像是手指指向前方。土的部首是土,土是属于地部的汉字部首。土字表示土地,泥土等含义。
拆分攻的部首是攵,攵部首的图形很像一个手臂,表示手的动作。
拆分土的部首是土,土部首的图形像是几块连接在一起的土地。
攻的笔画数为7画,土的笔画数为3画。
攻土的来源是中国古代兵法书籍《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不虞之地攻之。”这句话中的“攻土”是指攻打、进攻敌方的土地。
在繁体中,攻土这个词的写法是「攻土」。
在古代汉字中,攻和土的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差异。
1. 敌军攻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2. 在历史上,许多战争都是为了争夺控制攻土而展开的。
攻略、攻坚、攻打、地攻、攻城、攻克。
进攻、伐土、拿下。
守土、保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