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married women) go back to paternal home for a visit, (rarely of men) visit with one's parents] 回家省親。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歸甯父母。——《詩·周南·葛覃》
吾妻歸甯,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亦作“ 歸寍 ”。 1.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詩·周南·葛覃》:“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朱熹 集傳:“寧,安也。謂問安也。”《後漢書·列女傳·劉長卿妻》:“妻防遠嫌疑,不肯歸寧。” 清 趙翼 《蟂矶靈澤夫人廟》詩:“歸寍手自抱 阿鬥 ,亦見異母恩勤厚。” 豐子恺 《緣緣堂隨筆·晨夢》:“我妻到故鄉去作長期的歸甯,把兩個小孩子留剩在這裡,交托我管。”
(2).指大歸。謂婦人被夫家遺棄,永歸母家。 三國 魏 曹植 《棄婦篇》:“拊心常歎息,無子當歸寧。”參見“ 七出 ”。
(3).男子歸省父母。 晉 陸機 《思歸賦》:“冀王事之暇豫,庶歸寧之有時。” 五代 齊己 《送休師歸長沙甯觐》詩:“吾子此歸寧,風煙是舊經。”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卷五:“ 宋 趙湘 《南陽集》有《送周湜下第歸甯序》……是男子亦可言歸甯也。”
(4).諸侯朝觐後返回國安邦。《儀禮·觐禮》:“天子辭于侯氏曰:‘伯父無事,歸寧乃邦。’”《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禮》雲﹞伯父歸寧乃國,《詩》雲叔父建爾元子,敬之至也。”
(5).回家治喪。《後漢書·獨行傳·陳重》:“又同舍郎有告歸寧者,誤持隣舍郎絝以去……後寧喪者歸,以絝還主。”
歸甯是漢語中表示"已嫁女子返回娘家探望父母"的傳統禮俗用語。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周南·葛覃》:"害澣害否,歸甯父母",《毛傳》注曰:"甯,安也。父母在,則有時歸甯爾。"
從詞源構成看,"歸"指返回,"甯"取安甯之意,二字組合生動體現了古代禮制中出嫁女通過省親行為實現家族情感聯結的倫理内涵。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詞特指"已嫁女子回娘家向父母問安",這一行為在傳統社會具有定期性的禮儀特征。
在現代語言應用中,歸甯仍保留其核心語義,但已突破性别限制。如台灣《重編國語辭典》記載,當代用法可泛指"出嫁女子回娘家,或男子回家省親"。福建師範大學方言研究中心調查顯示,閩南語區至今保留"做客"等地方性稱謂變體。
從禮儀演變角度考察,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記載歸甯需"具贽禮,行拜禮",清代《清稗類鈔》則規範為"新婦彌月歸甯"的周期性習俗。現代民俗學家烏丙安指出,這種禮俗承載着傳統宗族社會"血親倫理與婚姻制度的平衡功能"。
“歸甯”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但核心意義與“回家省親”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女子回娘家
指已婚女子返回娘家探望父母,表達對父母的關懷和慰藉。這一用法最為常見,如《詩經·周南·葛覃》中“歸甯父母”及歸有光《項脊軒志》中“吾妻歸甯”的記載。傳統婚俗中,歸甯多指婚後第三日夫妻同回女方家(即“三朝回門”),女方設宴款待,稱為“歸甯宴”。
廣義的“歸家團聚”
在早期文獻中,“歸甯”不僅限于女子,也可指男子歸家省親或諸侯返國安邦。例如,晉代陸機《思歸賦》中“庶歸甯之有時”即描述男子歸家。
被夫家遺棄的“大歸”
三國時期曹植《棄婦篇》提到“無子當歸甯”,指婦人因無子嗣被休棄後永歸母家,稱為“大歸”。
文學與哲學中的引申
《易經》中“歸甯”被解釋為“歸去以安”,強調心靈的安定與團聚,不局限于具體行為。
現代語境中,“歸甯”多用于文學或傳統習俗描述,日常口語中常用“回門”“回娘家”替代。部分地區仍保留歸甯宴習俗,但儀式已簡化。
歸甯的核心是“歸家以安”,既包含具體行為(如女子回門),也蘊含情感層面的團聚與安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倫理的重要體現。
八行紙闆幹飽覧寶像鼻氣馳蕩傳宣吊杠丢魂失魄沌沌渾渾逢源附庸風雅過剛過候國基鼓騰騰濠隍黑幕環鄰化元賤工蚧蟲戒行雞籠靜涵敬尚酒殽計智劇虜軍命抗懷诓財棱錐台連續報道六禮流離失所輪裳馬排明廷模胡蠰溪南山律宗粘膠唸唸呢呢藕合楩椁嫔禦遒躁權重股襦袖三十六郡聲冤瘦骨如柴收信人順藤摸瓜題主文園消渴蝸名蠅利吳鹽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