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仗的意思、国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仗的解释

国家的仪仗。《辽史·仪卫志》:“ 辽 自 大贺氏 摩会 受 唐 鼓纛之赐,是为国仗。其制甚简, 太宗 伐 唐 、 晋 以前,所用皆是物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国仗”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国仗(拼音:guó zhàng)指国家的仪仗,即古代帝王或重要场合使用的礼仪性护卫装备,包括旗帜、兵器、鼓纛等象征国家权威的物品。

二、历史来源

  1. 辽代制度
    据《辽史·仪卫志》记载,辽国自大贺氏摩会接受唐朝赐予的“鼓纛”(战鼓和旗帜)后,形成了简化的国家仪仗制度,称为“国仗”,主要用于军事和外交场合。
  2. 演变与用途
    辽太宗时期,国仗制度仍保持简朴,后逐渐用于征伐唐、晋等战役,成为国家权威的象征。

三、近义词与辨析

四、使用示例

五、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研究辽代制度的学术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辽史》或相关史学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国仗的意思

《国仗》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国”和“仗”两个字组成。它的本义指的是国家的武力、兵器和军队等,也可以指代国家的战争力量、军事装备和军队力量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

《国仗》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一”和“⺼”。

“国”字的笔画数为七画,部首是“囗”。

“仗”字的笔画数为七画,部首是“亻”。

来源

《国仗》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的战争描述和军事文献之中。

繁体

《国仗》的繁体写法为「國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国仗》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古籍中可能会出现「國倀」的写法代替《国仗》。

例句

1. 战士们勇敢的坚守着国家的仗,保护着我们的安全。

2. 他投身军队,成为了一名爱国的国仗。

组词

- 国家 (guó jiā):指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 仗义 (zhàng yì):指在道义、正义方面给予帮助或支持。

- 国土 (guó tǔ):指一个国家的疆域或领土。

近义词

- 武力 (wǔ lì):指军事上的力量和战斗力。

- 军力 (jūn lì):指一个国家的军队和军事力量。

- 军备 (jūn bèi):指军事装备和军事准备工作。

反义词

- 和平 (hé píng):指没有战争和敌对行动的状态。

- 和解 (hé jiě):指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争端和冲突。

- 和顺 (hé shùn):指和睦、融洽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