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慎;警惕。《四分律·法揵度》:“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尔,应初6*夜后夜警心思惟;今为阿兰若比丘制阿兰若法。”《清史稿·明珠传》:“至於紧要员缺,特令会同推举,原期得人,亦欲令被举者警心涤虑。” 克非 《春潮急》八:“他幺叔,你可要警心些!”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警心汉语 快速查询。
“警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使人内心警惕、警觉或自我反省。它强调通过外部警示或内在觉悟,促使思想保持戒备状态,避免懈怠或犯错。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警惕之心;使内心警觉
指通过某种警示、提醒或事件,使人内心产生戒备,不敢疏忽大意。常用于强调对潜在危险、过失或道德失范的预防性心理状态。
例:
“常怀警心,方能防患于未然。”
自我反省,涤除杂念
引申为通过自我警示,清除内心杂念,保持清醒与自律。常与“涤虑”连用为“警心涤虑”,表示警惕私心、摒除妄念。
例:
“每日警心涤虑,修身养性。”
古代典籍中的用法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此处“惺惺不昧”即指保持警醒之心,
“学者须是警心,常使精神清明。”
(强调治学需时刻保持警觉与专注)
现代汉语中的扩展
如“警心标语”“警心案例”,指通过具体事例唤起公众对安全、道德等问题的警惕。
在心理学或哲学语境中,指通过自我觉察避免认知偏差或行为失当。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使内心警惕;警戒。”
《汉语大词典》
收录“警心”词条,释为“戒慎之心;警惕之心”。
古典文献数据库
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收录《菜根谭》《朱子语类》原文,佐证历史用法。
“交通安全宣传片以真实事故警心,呼吁遵守交规。”
“读史可警心,明得失而知兴替。”
“警心”兼具外在警示与内在自省双重内涵,既用于描述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也体现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智慧。其权威释义可参考主流词典及经典文献,现代用法多延伸至社会警示与个人修养领域。
“警心”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ǐng xī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四分律》《清史稿》等文献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背包袱贝宁璧廱逋走衬施尺刀迟疑顾望触热翠珰麤生戴星都踊督统坟场蜂飞富贵荣华海陆空幻尘昏悴昏礼获麟堆矫时慢物夹片截辱井井有理敬事极孝镌裁口诵髡笞怜闵烈操毛目柰园挠挠怒芒旁面屏摄拼式前题敲开板壁说亮话青鼠骑羊曲谕融洽无间三跪九叩杀马毁车诗説事业家首席谁边酸耿抬爱枱钟同计通乱头彩武进士香附子写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