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鼓的意思、鸣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鼓的解释

(1).即鼓。《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縶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淮南子·氾论训》:“撞大鐘,击鸣鼓,奏《咸池》,扬干戚。”

(2).击鼓。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 冯夷 鸣鼓, 女媧 清歌。”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之七:“盗息无鸣鼓,朝迴自走车。” 宋 徐竟 《高丽图经·礼成港》:“舟侧欲倾,人大恐惧,即鸣鼓招众。”

(3).借指声讨。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作邑启事》:“每嗟民力,至叔世而张弓;欲竭吏能,恐圣门之鸣鼓。”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昔 子产 增赋, 浑罕 致讥, 冉有 倍粟, 仲尼 鸣鼓;盖据末反本之难也。”参见“ 鸣鼓而攻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鼓"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击鼓使发声",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一、军事场景中的实用功能 古代战争中,鼓声是重要的指挥信号。《左传·庄公十年》记载曹刿"一鼓作气"的战术,印证了"鸣鼓而进"作为进攻信号的军事传统。这种用法延续至明清时期,《纪效新书》仍将鼓点列为军队行进的重要指令。

二、礼制仪式的象征意义 《周礼·春官》记载"鼓人掌教六鼓",说明鸣鼓在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中具有划分仪式环节、营造庄严氛围的作用。这种礼制功能在当代民俗活动中仍有遗存,如山西绛州鼓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社会批判的修辞延伸 《论语·先进》"鸣鼓而攻之"的表述,将物理性击鼓行为转化为舆论谴责的隐喻。这种引申义在历代文献中频繁出现,如《三国志》载董昭"鸣鼓相攻"的谏言,即指公开声讨的政治手段。

该词的语法特征体现为动宾结构,常见组合包括"鸣鼓示威""鸣鼓相应"等四字格式。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保留着历史语义的庄重感。

网络扩展解释

“鸣鼓”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作为名词:指“鼓”本身
    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楚辞·九歌·国殇》中“援玉枹兮击鸣鼓”,这里的“鸣鼓”即指用于战场指挥的鼓具。

  2. 作为动词:击鼓的动作
    例如《洛神赋》中“冯夷鸣鼓”,指击鼓发出声响。古代战争中,击鼓常用于传递进攻信号(如《史记》中项羽鸣鼓激励士气)。

  3. 引申为“声讨”
    如宋代周密《齐东野语》提到“圣门之鸣鼓”,借击鼓代指公开谴责或批判。


二、应用场景


三、成语关联

“鸣鼓而攻”出自《论语·先进》,原指击鼓公开讨伐,后演变为对错误行为的集体谴责。例如:“深圳梧桐山建文化园遭网民鸣鼓而攻”。


如需更详细的古文例证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见、2、5)。

别人正在浏览...

按鞫标流钞絶吹花炊家子翠緑达材澹辞番书返影甘脃耿挺葛天海水群飞寒煖好乾好羞恒姿惶惋昒漠江北焦急挟养迹蹈斤两寖失计穷势迫渴乏跨蹑冷若冰霜凌腾临难无慑礰礋梅干免患面码儿棉籽油密竿千端万绪千周情死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设措省家沈陨仕官水狱所由官堂矞滕薛争长通讯员驼裘卧榻之侧﹐岂容鼾睡无缝钢管武敏霞赤先动响环鲜甜先知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