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灶。比大灶小,无烟囱,多用土或陶制。《醒世姻缘传》第九六回:“人要不挖住我的颊腮,上锅腔子燎我,我是轻易拿出一个钱来?”
锅腔子是汉语方言中对一种传统炉灶的特定称谓,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如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特指一种用土坯或砖块砌筑、上方架设铁锅的简易半封闭式炉灶。其核心特征与释义如下:
锅腔子指一种中空、半封闭的灶台结构,通常由泥土、砖石或陶土制成,呈圆筒状或方台形,顶部开孔用于放置铁锅,侧面设通风口及添柴口。其名称源于“锅”与“腔”(中空结构)的组合,强调其容纳锅具与燃料的功能空间。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2卷,第1783页。
烹饪功能
作为传统炊具,锅腔子通过燃烧柴草、秸秆等燃料加热铁锅,用于煮饭、炖菜、烧水等家庭烹饪活动。其半封闭结构可集中热量,提升热效率。
来源:《中国民俗大系·山东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
地域适应性
多见于北方农村及旧式院落,尤其适合缺乏现代燃气设施的时期。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成为经济条件有限家庭的常见炊具。
来源:《鲁南方言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94页。
锅腔子在方言中属于中原官话与冀鲁官话的典型词汇,尤以山东鲁南、鲁西南地区使用最为广泛。该词不仅指代实物,亦承载传统生活记忆,常见于地方民俗文献与口述历史中,反映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模式。
来源:《山东方言词典》(语文出版社,2017年),第302页。
需注意与“灶台”的差异:锅腔子特指独立、可移动的简易炉灶,体积较小且结构简单;而传统“灶台”多指与房屋一体砌筑的固定大型灶体,功能更为复杂(如含烟道、多锅位)。
来源:《北方民间生活用具图释》(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锅腔子”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可综合如下:
指一种土制灶台,通常比传统大灶更小,且没有烟囱,多用于农村或旧时家庭烹饪。其名称中的“腔”可能形容灶膛结构,而“子”为方言后缀。
该词在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九六回中出现:“人要不挖住我的颊腮,上锅腔子燎我……”,侧面反映了旧时灶具使用场景及民间生活状态。
如今随着现代厨房设备普及,“锅腔子”已逐渐消失,主要作为方言词汇存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记录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醒世姻缘传》相关章节或方言研究资料。
百不一遇百褶裙跋山涉水陈説鸱鸮戳舌处堂燕雀锄耘初钟爨灶澹澉大雁登瀛洲敌庭輀輶罚锾凤蝶丰施黼画格量公刘官簿鹖旦恒泛何仙姑怀铅画水魂飞胆丧搅散贾欺截发锉藳结连经神近局锦字击披鸡栖具具诓设狂矞魁三象刘窟头泷泷梅词梅梁猛打铺地锦清瑶弃身敺世柔齐入乡问俗深诋收因种果耸踊枉路望羊唯阿未卜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