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朽。 严复 《有如三保》:“吾尝闻化学家之説,物之焚也,皆以其质与氧气合,故世间物有快焚,有慢焚。快焚者,火烈具举,顷刻灰烬是也;慢焚者,如草木之槁腐,如铜铁之銹涩是也。”
槁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意蕴的复合词,由“槁”(gǎo)与“腐”(fǔ)二字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事物干枯朽败的状态。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指草木因失水而干枯。《说文解字》释“槁”为“木枯也”,如《孟子·公孙丑上》载“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即描绘禾苗枯萎之状。
原指物质朽烂变质,《广雅·释诂三》注“腐,败也”,后引申为精神或生命的衰败,如《庄子·知北游》言“臭腐复化为神奇”。
二字叠加后,强化了“干枯腐朽”的意象,既指物体物理形态的衰败(如枯木朽株),亦隐喻精神或生机的消亡。例如《荀子·劝学》中“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可旁证自然物衰朽之理。
在古典文献中,“槁腐”多承载哲学与审美双重意涵:
如《庄子·齐物论》以“形固可使如槁木”喻指心神寂灭,后世文人常借“槁腐”抒写对生命短暂的慨叹。
中国画论中“枯槁之美”被视为一种境界,如宋代米芾论画推崇“枯淡”,其美学内核与“槁腐”的苍劲质感相通。
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第4卷载:
槁腐:枯槁腐朽。形容事物失去生命力。
例证引清人戴名世《<困学集>自序》:“譬之草木,荣华已落,根株槁腐。”
另《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释“槁”为“枯干”,“腐”为“腐烂”,复合词强调“干枯败坏至不可复生” 的状态。
“槁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槁腐”指事物枯朽、衰败的状态,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物质的腐朽(如草木、金属),也可比喻思想、制度或组织的僵化陈旧。例如:形容企业因管理僵化而失去活力,或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事物。
词源与构成
由“槁”(枯干)和“腐”(腐烂)组合而成,两字均含衰败之意,强化了“失去生命力”的核心语义。
应用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严复在《有如三保》中通过化学反应的比喻,将“槁腐”与“快焚”对比,强调事物衰败的渐进性:“慢焚者,如草木之槁腐,如铜铁之锈涩”。这一用法凸显了该词描述缓慢而不可逆的腐朽过程的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相关成语(如“死灰槁木”),可参考词典来源。
扁骨柄国鬓目拨汗搏战不到剗除冲平夷易出岔打寒噤单疎盗跨二扯子反绑繁稠法社歌馆汞砂钩秤灌木丛蛊荡海盟山呪皇皇汲汲谎子欢悦见财江山好改,秉性难移僵死江鲜减缓尖嘴缩腮浇湿急不可待倔头军令重如山巨橐苛碎狂跌栏干子敛约冒而咕咚梦兰明粢骈牢千汇万状轻松青田大鹤天穷弊球式踆鸱塞色生缘书具诵斥统舱驼鼓柁师谿涧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