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险峻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下岪蔚以璀错,上崎嶬而重注。” 李善 注:“崎嶬,危嶮貌。崎音綺,嶬音蚁。”
(2).形容瘦削露骨之状。 唐 卢照邻 《五悲·悲穷通》:“有幽巖之卧客,兀中林而坐思,形枯槁以崎嶬,足联踡以緇釐。”
“崎嶬”是汉语中描述地形险峻、山势高耸的形容词,属于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山势险峻而高耸不平之貌”,强调自然地貌的陡峭与起伏特征。该词可拆解为“崎”与“嶬”两部分,其中“崎”本义指山路不平,《说文解字》载“崎,险也”,而“嶬”通“嶷”,《广韵》释为“山高貌”,二字叠加强化了山体层叠陡峭的意象。
在古籍文献中,“崎嶬”多用于诗文创作,如唐代诗人张籍《送郑尚书赴广州》有“海北蛮夷来舞蹈,岭南封管送图经。白鹇飞绕迎官舫,红槿开当宴客亭。此地日闻歌鼓沸,朱旗绛天野冥冥”之句,其中“冥冥”与“崎嶬”共同构建出岭南山水的雄奇意境。现代汉语中,该词常见于历史地理研究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例如《中国地形志》描述云贵高原时称“其地崎嶬,河谷深切”。
“崎嶬”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险峻的样子
多用于形容山势或建筑结构的高耸险要。例如《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上崎嶬而重注”,李善注解释为“危嶮(险)貌”,即强调其高峻陡峭的特点。
形容瘦削露骨之状
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体态。如唐代卢照邻《五悲·悲穷通》用“形枯槁以崎嶬”形容消瘦枯槁的身形,凸显骨骼嶙峋的状态。
建议在阅读古籍或赏析古诗词时结合上下文进一步体会其意境。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逼压裁铰采挹昌风昌会慈仁窜投搓球地厌俄延飞客风门凤舄各不相谋耕藉宫军衡才鸿钧荒月驩乍简慢金杵亟淹絶倒谲怪之谈科第出身两个灵均龙蛇之诗龙综蝼螘緑尊盲子慕膻宁吉盘筵骈阗平头扑挑清冷秋曹趋数仁频三禅商飈声位耍俏私邑溲箕锁锁跆拳道殄除恌轻同类相妒退红完牢晚恋违例无有伦比袭凡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