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 时 荆州 和 东荆州 的合称。《资治通鉴·南齐和帝中兴元年》:“请使两 荆 之众西拟 随 、 雍 , 扬州 之卒顿于 建安 ,得捍 三关 之援。” 胡三省 注:“两 荆 ,谓 魏 置 荆州 於 穰城 、 东荆州 於 沘阳 也。”
“两荆”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两荆”指北魏时期荆州和东荆州的合称。这两个州是北魏政权在南北朝时期设立的重要行政区划。
该词可见于《资治通鉴·南齐和帝中兴元年》,其中提到“请使两荆之众西拟随、雍”,胡三省注释进一步明确了两荆的具体所指。
若需更详细的历史沿革或地图信息,可参考《资治通鉴》或北魏行政区划研究资料。
《两荆》是一个表示状态的成语,意思是指各自都有不同的一意,互相之间没有统一的主张或意见。
《两荆》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两 (liǎng) 和 荆 (jīng)。 两的部首是“一”字部,它的笔画数目是七。 荆的部首是“艹”字部,它的笔画数目是十二。
《两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六年》:“六年,晋之苦宇、荆,欲许之。” 这句话中的“苦宇、荆”就是指代各自领土内的两个国家,意味着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主见,无法达成共识。
《两荆》的繁体写法为《兩荊》。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差异。以《两荆》为例,草书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仍然可辨认。
他们两个在工作上总是有两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无法取得共同的意见。
相反的词语为共识。
类似的成语有“分毫不让”、“各执一词”等。
与《两荆》相反的成语有“一荆不苟”、“万众一心”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