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铢钱的意思、八铢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铢钱的解释

古币名。《汉书·高后纪》:“行八銖钱。”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本 秦 钱,质如 周 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即八銖也。 汉 以其太重,更铸荚钱,今民间名榆钱,是也。民患其太轻,至是復行八銖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八铢钱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的一种铜铸币,其名称源于其标准重量单位“铢”。根据汉代度量衡制度,1铢约合现代0.65克,八铢即5.2克左右。该钱币始铸于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是西汉政权为整顿秦末混乱币制推行的新型半两钱,钱文仍沿用秦制的篆书“半两”字样,但实际重量较秦半两(十二铢)减重三分之一,反映了汉初经济恢复期货币政策的调整。

从形制特征看,八铢钱直径约28-32毫米,穿孔宽度7-9毫米,钱体较薄且边缘不修磨,钱文笔画平缓方正。这种钱币的铸造工艺承袭了秦代母范翻铸技术,但在合金配比上有所改进,铜含量约83%、铅14%、锡3%,提高了货币的耐用性。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该钱币仅流通六年便被更轻的“五分钱”取代,成为西汉货币减重历程中的重要过渡形态。

在货币史研究领域,八铢钱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意义。1983年陕西西安白鹿原汉墓群出土的八铢钱范,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同类钱币相互印证,为研究汉初货币制度提供了实物佐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指出,八铢钱的推行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从称量货币向标准铸币的转变尝试,其重量标准影响了后续的榆荚钱、四铢半两等币制的制定。

网络扩展解释

八铢钱是中国汉代初期流通的一种货币,具体信息如下:

1.定义与历史背景

八铢钱是汉初“半两钱”的一种型制,通行于吕后二年至六年(前186年—前182年)。其名称源于重量单位“铢”(1铢=1/24两),八铢即相当于1/3两。

2.货币规格与沿革

3.经济意义

这一货币改革反映了汉初经济政策的调整,旨在平衡货币流通与商品价值的关系,缓解因货币过轻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

4.考古与研究价值

如今八铢钱作为历史文物,是研究汉代货币制度和经济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注:关于八铢钱的起源,部分资料提到秦代,但权威记载明确其为汉初吕后时期推行的货币型制,可能与秦制半两钱存在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

半恰板位暴荒辨口蔽形播送常礼乘衅地极底禄端谅防护玻璃反剪饭僧讽一劝百风雨飘飖纷歧号码机豪门贵胄诃谯讙兜灰燧贱姿急慌慌精愞口勑冷背楼桑逻挲马杓子冥黑千古不朽樵舟启惎擎奇缺讹日环食儒者三年不窥园沙鷄慑剉食蘗时分失格石牐兽锦睡袋硕大逃释田原讬物连类枉费口舌顽皮赖骨维熊五行生克五粮液獮场贤叔小鹿触心头胁肩絫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