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勑的意思、口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勑的解释

见“ 口敕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口勑(kǒu chì),亦作“口敕”,是中国古代公文术语,指皇帝以口头形式下达的敕令或谕旨。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帝王口头命令

    指皇帝不经书面起草,直接以口头形式发布的行政指令或法律裁决,具有与正式诏书同等的法律效力。例如《旧唐书》载唐太宗“每有口敕,中书省皆录之存档”。

  2. 紧急或临时性谕旨

    常用于处理突发政务或简化行政流程,如宋代《职官分纪》提及“事机迫切者,得承口敕先行”。


二、历史制度背景


三、语义演变

“勑”原义为“诫饬”,引申为“上命下之辞”。东汉《说文解字》释“敕”为“诫也”,至南北朝后专指帝王诏令。“口勑”一词定型于唐代,反映皇权运作的灵活性(《汉语大词典》)。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3. 《中国历史大辞典·制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4. 《唐六典》(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古代公文制度研究》(学术专著)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网页,来源标注为权威工具书及学术文献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口勑”一词中的“勑”是“敕”的异体字,正确写法应为“口敕”,读作kǒu chì,是古代帝王口头下达命令的专用术语。

具体释义:

  1. 字义拆分

    • 口:指口头表达,区别于书面形式。
    • 敕:原意为“告诫”,后特指帝王的诏令,如“敕令”“敕书”。
  2. 历史用法
    在唐代及后世行政体系中,“口敕”是皇帝直接口授的指令,多用于临时性、紧急性的政务决策,或对官员的即时指示。例如《旧唐书》记载,中书省需将皇帝口敕整理为正式文书(“宣署申覆而施行”)。

  3. 与“诏书”的区别
    口敕属于非正式命令,无需通过正式文书流程;而“诏书”是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的正式文件,具有法定效力。

注意: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进一步分析其含义。若需考证具体出处,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陂侈被动式打腾腾丢灵断层山恩将仇报棐常幅尺浮名虚誉负曝鼓辞规讽鬼阵黑丑宏盛黄锦花腿徽纆燋秃尽态极妍金质奖救生局纠众鬎疬劳民篱樊林宗折巾鲁般露水缘律院枚别门包磨杵成针末衅貊泽那伽平贱评论员戗金琼敷秋獮秋芸任恤闰变撒布三典善刀墒情少庶子食言而肥私急粟栗通肠外壤伪局五徧行香橼仙籍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