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讙兜的意思、讙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讙兜的解释

人名。 尧 时佞臣。《庄子·在宥》:“ 尧 於是放 讙兜 於 崇山 。”《史记·五帝本纪》:“ 讙兜 曰:‘ 共工 旁聚布功,可用。’” 裴駰 集解引 孔安国 曰:“ 讙兜 ,臣名。”《山海经·海外南经》“ 讙头国 ” 晋 郭璞 注:“ 讙兜 , 尧 臣,有罪,自投 南海 而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讙兜(huān dōu)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一位神话人物,也是儒家经典中“四凶”之一。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释义进行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历史身份

    讙兜相传为尧舜时期的部落首领,因与共工、鲧、三苗并称“四凶”,被舜流放至崇山(今湖南张家界一带)。其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讙兜于崇山。”

    来源:《尚书正义》(孔颖达疏),《史记·五帝本纪》。

  2. 名字释义

    • “讙”(huān):古同“欢”,表喧哗、喧闹之意,暗指其好争斗、煽动是非的性格。
    • “兜”(dōu):本义为头盔,引申为“蒙蔽”“包裹”,喻指其言行惑众。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汉语大字典》。


二、文献记载与训诂

  1. 经典注疏

    《尚书·舜典》载:“放讙兜于崇山。”东汉郑玄注:“讙兜,浑敦也,谓其行蒙蔽昏乱。”唐代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讙兜性似狂,好行凶慝。”

    来源:《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

  2. 四凶象征

    汉代《左传·文公十八年》将讙兜归类为“浑敦”,形容其“掩义隐贼,好行凶德”,后世将其视为“恶德”的化身。

    来源:《春秋左传正义》。


三、文化演变

  1. 神话形象

    部分地方传说将讙兜描绘为“人面鸟喙”的怪物(见《神异经》),反映其被妖魔化的过程。

    来源:《神异经》(托名东方朔)。

  2. 地名关联

    湖南崇山(今张家界天门山)有“讙兜冢”“讙兜洞”等遗迹,印证古籍所载流放地。

    来源:《大明一统志》,《湖南通志》。


四、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讙兜,传说中尧舜时的恶人,四凶之一。”《辞源》释其“言行狂悖,被舜放逐”。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


参考文献

  1. 《尚书·尧典》
  2. 《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
  5.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6. 《湖南通志·古迹志》(清光绪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讙兜”(huān dōu)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主要记载于《庄子》《史记》等古籍,以下是综合解释:

  1. 身份与背景
    讙兜是尧舜时期的臣子,常被描述为“佞臣”。据《庄子·在宥》记载,尧曾将其流放至崇山;《史记·五帝本纪》提到他与共工关联,因举荐共工而获罪。另有说法称其为三苗族首领,与共工、鲧并称“四凶”之一。

  2. 流放与象征意义
    舜继位后,讙兜因参与作乱被流放,成为古代官员贬谪的典型象征。唐代诗人沈佺期、裴夷直等曾以“驩兜”自喻流放遭遇。

  3. 名称异写与考据
    “讙兜”亦作“驩兜”“鴅吺”,《山海经》称其部族为“讙头国”。晋代郭璞注疏提到他“自投南海而死”,可能与南方少数民族传说相关。

  4. 后世评价
    传统文献多将其视为反面人物,但现代研究认为其形象可能融合了部族冲突与政治斗争的历史记忆。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史记》及唐代诗文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挨宿八观六验拜倒白汉稻不择儳和崇敬冲雨搊拾当兵翟车放鹰绯緑隔勒归凭归兴号号何烦嘿嘿无言黑黢黢谼谷画龙刻鹄浆酒藿肉接生基隆市进气俊晤溜门子虑难没出豁俛附南欧内羞廿一史牛津牛犂贫僧僻脱破桐之叶谦亨啓节秋径泉漏却后人格若丧考妣市里手零脚碎说然探听藤子挺挏铜猊卫蘧下酒物乡来萧曼解法心浮气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