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富民强"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国家富庶、人民强盛,是国家繁荣与民众生活安康的有机统一。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渊源及现代内涵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国家财富充裕,人民力量强大
指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资源丰富,同时国民生活富足,精神与体魄强健。该词强调国家整体实力与民众个体福祉的双重提升,体现"国"与"民"的共生关系。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503页。
富民是强国之基,强国是富民之保障
古代典籍《管子·治国》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指出国家强盛需以百姓富裕为前提。而《汉书·食货志》载"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进一步阐明国民个体发展对国家实力的根本性支撑。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国富民强"词条。
源自先秦治国理念,固化于明清成语
该词思想雏形可见于《论语》"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治国三要素。至明代《东周列国志》首次以"国富民强"四字成词,描述齐桓公治下"粟如丘山,甲兵精锐"的盛况,成为固定表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第三卷第892页。
体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国富民强"被赋予新内涵,强调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正是对这一传统理念的当代实践。
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23年,第七章第三节。
通过词源考据与语义演变可见,"国富民强"既是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治国理想,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目标,其内涵始终围绕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的辩证统一而深化。
“国富民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国家富足、人民强健,常用来形容国家整体繁荣昌盛的状态。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该词进行详细解析:
该成语由“国富”与“民强”两个部分构成,强调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相辅相成关系。其核心内涵包括:
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原文记载:“民富国强,众安道泰。”后世如《盐铁论》等文献中也有类似表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治国理念的重视。
类别 | 示例成语 | 差异点 |
---|---|---|
近义词 | 国泰民安、国富兵强 | 侧重社会安定或军事力量 |
反义词 | 民困国穷、国贫民弱 | 强调经济凋敝与民生困顿 |
(综合、5、8、10)
现代语境中,该词常出现在政策表述或社会发展评价中,例如: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国富民强的历史性跨越。”(造句改编)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文献对“国富民强”与“国强民富”的表述顺序存在差异,前者更强调国家积累带动民生改善,后者则突出国家强盛保障民众富裕,实际使用中常互通。
阿奶按实白黑众傍靠伴乐暴主冰清玉粹孱羸嘲啾尘饭涂羹吃独食楚舲处之绰然寸善当仁不让对审顿曳粉合麻碎富矿赶不及高耸藁葬光阑归化骨笄孤蒙寒事黑锡花街柳市讙声狐狨嘉世看做狂蛊乐亭大鼓两个连枝分叶魔力内德嫩晴葩经强志签省齐趋并驾七十二钻契讬秋程曲阿酒全兵乳鱼三卿石阜收业手掌司马中肃厉伪涂文弱书生五供儿物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