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藳葬”。草草埋葬。《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寃乘舆之残酷,軫人神之无状,载下车以黜丧,揜桐棺之藁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巴陵本末》:“始欲治葬於 西山寺 ,其后遂藳葬於 西溪 焉。”《元史·世祖纪七》:“疾者医之,饥者廪之,死者藁葬之,官给其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日将暮,取儿藁葬。”
藁葬(gǎo zàng)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藁”和“葬”两部分构成。“藁”本义指干草、稻草或草席,古时亦作“稾”字使用;“葬”指安葬遗体。二字组合后,“藁葬”特指用草席等简陋材料包裹尸体下葬的殡葬方式,常见于古代文献记载。
从构词法分析,“藁”为形声字,属“艹”部,表植物相关;“葬”为会意字,《说文解字》释为“藏也,从死在茻中”,象征遗体埋于草丛。这种构词方式体现了汉字表意的具象特征。
在具体用法中,“藁葬”多用于描述三类情境: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和方言留存。据《汉语大词典》(1993年版)释义,“藁葬”指“用草荐裹尸而葬”,与《辞海》(第七版)中“简单埋葬”的定义互为补充。语源考证可参考《古代丧葬辞典》(王夫子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三章“薄葬类目”条目。
“藁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gǎo zàng,其含义及相关信息综合如下: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北齐书》《后汉书》等古籍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
标胜秕僻查无实据车雷称褒黜妇错简当不过淡事大雨如注大众语文叠字多事放步飞鈎愤兴更锣共存共荣寡醋翰词函生汉仪荒失挥扬毁钟为铎混进混俗擭地浇洒金闺彦敬挽酷霜蓝靛烈火马匹名誉抛割傔从抢运乾文擎天一柱仁泽荣衰睿幄如坐针氊三宰上秩捎泊生尘笙庸诗行十三科説短道长嗣事酸头儿贪声王压坟五岳真形图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