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蒙的意思、孤蒙的详细解释
孤蒙的解释
(1).指失去父母的童蒙。《文选·班固<幽通赋>》:“资孤蒙之眇眇兮,将圯絶而罔阶。”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蒙,童蒙也。”
(2).谓孤陋愚昧。多用为自谦之词。 宋 曾巩 《祭晁少卿文》:“ 巩 蚤以孤蒙,与託嘉好,自始迄今,踰二十载。” 清 梁章鉅 《称谓录·谦称孤蒙》:“孤而自谦曰孤蒙,又曰单人。”
词语分解
- 孤的解释 孤 ū 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孤儿。遗孤。托孤。孤寡鳏独(孤儿,******,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 单独:孤单。孤独。孤立。孤僻。孤傲。孤茕(单独无依然)。孤介。孤身。孤危。孤芳自赏。孤苦伶仃
- 蒙的解释 蒙 (矇) ē 欺骗: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 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 胡乱猜测:瞎蒙。 受 蒙 (④濛) é 没有知识,愚昧:启蒙。发蒙。蒙昧。 遮盖起来:蒙罩。蒙子。蒙蔽。 受:承蒙。蒙难
专业解析
"孤蒙"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年幼丧父或失去依靠、蒙昧无知的状态,强调孤苦无依且蒙昧未开的双重困境。以下是详细解释及权威来源依据:
-
核心释义:
- 孤: 指幼年丧父,引申为孤独无依、失去庇护。《说文解字》:“孤,无父也。”
- 蒙: 指蒙昧无知、幼稚未开化,或承受(某种境遇)。《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此处“蒙”即指幼稚无知的状态。
- 孤蒙: 二字结合,特指年幼失怙(丧父)且处于蒙昧无知状态的人,常用来形容孤儿或处境艰难、缺乏教导的年轻人。它既描述了失去依靠的客观现实(孤),也强调了因年幼或缺乏教育而导致的主观认知状态(蒙)。
-
典籍用例与语境:
- 《后汉书·刘瑜传》: 刘瑜在上桓帝的奏疏中写道:“臣以孤蒙,特蒙圣恩,超被光宠,内侍帷幄,外典机密。”此处刘瑜以“孤蒙”自称,谦卑地表示自己本是孤苦蒙昧之人,却承蒙皇帝恩宠担任要职。这体现了该词在正式文书中的自谦用法,也点明了其“卑微、蒙昧”的内涵。
- 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 (虽非直接“孤蒙”一词,但同源结构常见于汉魏赋体)类似结构如“孤苦零丁”、“蒙尘”等常被用于描述乱世中流离失所、孤弱蒙难的百姓或士人,其意境与“孤蒙”相通,指身处困境、缺乏庇护且见识未开的悲惨境遇。
-
引申与情感色彩:
- 强调双重困境: “孤蒙”不仅指物质上的无依无靠(孤),更强调精神认知上的蒙昧未启(蒙),处境尤为艰难。
- 谦卑自称: 如刘瑜例所示,古人有时用“孤蒙”自称以示谦卑,意为“卑微无知如我”。
- 文学色彩: 该词带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古雅色彩,常用于古代奏章、书信或赋体文学中,表达哀怜、自谦或描述悲惨身世。
“孤蒙”一词,源于古汉语,意指年幼丧父(或失去依靠)、处于蒙昧无知状态的人或自身境况。它融合了“孤”(无依)与“蒙”(无知)的双重含义,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或用于描述悲惨境遇,或作为谦辞。其核心在于强调失去庇护与缺乏教化并存的艰难处境。
参考资料依据: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孤”、“蒙”单字的权威释义及复合词构词逻辑的体现。
- 《后汉书》(范晔撰): 提供了“孤蒙”在历史文献中的直接、经典用例(刘瑜上疏)。
- 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相关文集与注疏): 如王粲等建安七子作品,提供了理解类似词汇结构(孤苦、蒙尘)及时代语境的背景,印证“孤蒙”的情感色彩和使用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孤蒙”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及使用特点:
一、基本含义
-
指失去父母的儿童
源自《文选·班固〈幽通赋〉》中的“资孤蒙之眇眇兮”,李善注引曹大家解释“蒙”为“童蒙”,即年幼无知的孩子。此处“孤蒙”特指失去父母庇护、孤苦无依的孩童。
-
自谦孤陋愚昧
在宋代曾巩《祭晁少卿文》等文献中,“孤蒙”被用作自谦词,表示自己学识浅薄、见识有限。例如:“巩蚤以孤蒙,与托嘉好”。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 文学与历史语境:多用于古代文献或诗词中,描述孤儿或表达谦逊,如班固、曾巩的作品。
- 现代引申义:可引申为形容孤独无助、缺乏支持的状态,例如描述个人在困境中的迷茫。
三、补充说明
- 近义词:孤苦、孤弱(侧重孤独);愚蒙、浅陋(侧重自谦)。
- 反义词:显达、博学(与自谦义相对)。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考据与现代语义延伸,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爱屋及乌白鼻八犍度拔新领异闭殓毕足不戴头巾男子汉尘肺大东亚共荣圈当冲儿皇帝佛道绀殿各个庚癸更锣咕咚沆漭呵佛骂祖黑黡和媚荒冢狐袖谏过痂皮解烦兵脊筋基隆敬而远之锦旗金吾旧迹就酒剧本举荐阆颠两极陵户林垧六市楼儿陆走马缰门廷偏栖扁舟意皮球遣虱弃餐晴煖寝止入贺忑忑忐忐吐花推而广之外郡晚智兀底律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