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庙略的意思、七庙略的详细解释
七庙略的解释
犹庙略。指安邦定国的重大谋略。 南朝 梁 庾肩吾 《乱后行经吴御亭》诗:“方凭七庙略,誓雪五陵冤。”参见“ 七庙 ”。
词语分解
- 七的解释 七 ī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庙略的解释 朝廷的谋略。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式扬庙略,克清天步。”《旧唐书·李晟传》:“寇贼窃据京邑,天子出居近甸,兵柄庙略,属在明公。” 宋 司马光 《相国颍庄敏庞公挽辞》之一:“儒衣临
专业解析
“七庙略”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古代宗庙制度和军事战略两个层面结合理解:
-
核心词义解析
- 七庙: 指古代帝王为进行宗庙祭祀所设立的七座庙宇。根据周代礼制,天子设七庙,供奉包括太祖(始封之君)及三昭三穆(父为昭,子为穆,隔代交替)在内的七代祖先。《礼记·王制》明确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七庙”遂成为国家政权、皇室宗统乃至王朝社稷的代称。其存续象征着王朝的命脉与正统性。
- 略: 本义为疆界,引申为谋划、策略、方略,尤其指宏大的军事战略或治国方略。如“经略”、“战略”、“雄才大略”等词中的“略”均取此意。
- 合成义: “七庙略”即指关乎国家社稷存亡安危的重大战略谋划或军事方略。它特指那些以维护皇室宗庙祭祀不绝、确保王朝统治延续为最高目标的顶级国策与军事部署,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极端重要性。
-
历史语境与权威出处
- 该词多见于古代史书、诏令、奏议等文献中,常用来形容帝王或重臣在面临重大危机(如大规模叛乱、外敌入侵)时所制定的、旨在挽救国家命运的核心战略。
- 例如,在《旧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载了唐高祖李渊在隋末乱世中起兵时发布的檄文或诏令(具体表述需查证原文),其核心目标常被概括为“扫清寰宇,奉戴七庙”,其整体军事政治行动即可视为一种“七庙略”,旨在重建秩序,延续宗庙祭祀。
-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等经史考据著作中,对“七庙”制度及其象征意义有深入考辨,为理解“七庙略”的文化根基提供了权威学术支撑。
-
象征意义与引申
- “七庙略”超越了具体的军事计划,上升为一种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政权合法性的最高战略思维。它蕴含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传统观念,将宗庙祭祀的延续(象征政权合法传承)与军事征伐的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
- 因此,该词常用于形容力挽狂澜、定鼎乾坤的宏图伟略,带有庄重、宏大且关乎生死存亡的语境色彩。
权威参考来源:
- 关于“七庙”制度的核心定义与礼制依据,可参考儒家经典《礼记》,特别是《王制》、《祭法》等篇。相关文本及权威注释可查阅中华书局出版的《礼记译注》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三经注疏》(影印阮元校刻本)。
- 史书中“七庙略”的具体语境应用,可检索《二十四史》相关纪传,如《旧唐书》、《新唐书》中涉及王朝更迭、重大平叛战争的部分。中国基本古籍库或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是可靠的资料来源。
- 对“七庙”象征意义及历史沿革的深入探讨,可参考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或中华书局版)中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七庙略”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释义
指安邦定国的重大谋略,属于古代政治军事术语。其中:
- “七庙”:代指帝王宗庙(古代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象征国家政权。
- “略”:意为策略、谋略,强调宏观战略层面的规划。
2.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南朝梁诗人庾肩吾的《乱后行经吴御亭》:“方凭七庙略,誓雪五陵冤。”诗句中“七庙略”指国家在战乱后重整山河的核心战略。
3.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国家层面的军事、政治谋略,如战争布局、政权稳固等。
- 现代引申: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高效处理事务的方法”,但此用法并非传统核心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4.关联概念
与“庙略”(朝廷大计)、“社稷”等词相关,均体现古代对国家治理的重视。例如“七庙”代表宗法制度下的统治合法性,而“略”则凸显谋略的系统性。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南朝文献(如、6、8的古典引述)。
别人正在浏览...
半拉子崩动鄙谈螭吻垂饵春芳错发低人动弹发号布令放心解体風觀黼黻文章工团主义枸木桂枝郎化理黄虀白饭辉石阍人家活即安经幢金园箕颍铃阁李诗谢赋刘邦流亡离意龙雕凤咀芦柴蛮畜谩切冒销欧恶悭啬钳形攻势奇人鹊构砂浆山和尚神差鬼遣书筒松庭所遗桃花年命条领听听头信脱鞴讬便晚达輼辌车武考瞎蒙乡帅象样小李杜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