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鷩冕的意思、鷩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鷩冕的解释

古礼服。鷩衣而加冕,为 周 天子与诸侯的命服。 北周 宗 周 礼,复行鷩衣鷩冕。 唐 代为二品之服。 宋 代诸臣祭服有鷩冕。 宋 以后渐废。《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享先公饗射,则鷩冕。” 郑玄 注:“鷩,画以雉,谓华虫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新唐书·车服志》:“鷩冕者,二品之服也。”《宋史·舆服志四》:“今天子六服,自鷩冕而下,既不亲祠,废而不用。”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鷩冕”是中国古代周代礼服制度中的一种重要冠服,属于“六冕”体系之一,主要用于特定礼仪场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解析

    • 鷩(bì):指一种雉类鸟,即“华虫”,其羽毛艳丽,象征文采。在服饰纹样中,华虫图案代表礼仪中的“文治”内涵。
    • 冕: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冠,形制为前圆后方,顶部有延板,前后垂旒(玉串),不同等级旒数不同。
  2. 用途与等级
    鷩冕为周代“六冕”中第二等级,仅次于天子衮冕。据《周礼》记载:

    • 使用者:侯、伯等贵族。
    • 场合:祭祀先公(王室旁系祖先)、行飨射之礼(宴饮与射箭仪式)。
  3. 服饰形制

    • 上衣下裳:鷩衣为玄色(黑中带红),饰华虫、火、宗彝等纹样;下裳纁色(浅红),绣黑白相间的斧形“黼”纹。
    • 配饰:腰间束革带,佩蔽膝(皮革制护膝),搭配赤舄(红色复底鞋)。
  4. 象征意义
    鷩冕通过华虫纹样强调“文德”,与衮冕的龙纹“武功”形成互补,体现周代“以礼治国”的思想,同时服饰颜色与纹饰严格对应身份等级,维护宗法秩序。

注:鷩冕制度在后世逐渐简化,唐代将其定为二品官员礼服,明代废止。其细节主要见于《周礼》《新唐书·舆服志》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鷩冕》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该词用于古代中国皇帝登基典礼中,指的是获得皇位的仪式和仪式前后的一系列庆祝活动。 拆分部首和笔画:《鷩冕》这个词的两个部首分别是鳥(鸟)和冕。 来源:《鷩冕》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最早可追溯到《周礼·春官宗伯·大享射羊》一文中。 繁体:鷩冕 古时候汉字写法:鷩冕(字在古代写法中可能有所变化) 例句:皇帝经过庄严壮观的鷩冕仪式后,正式登基为帝王。 组词:加冕、庆典、敕书、玺印、封禅等。 近义词:加冕、即位、登基。 反义词:退位、禅让。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