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鷩冕的意思、鷩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鷩冕的解释

古礼服。鷩衣而加冕,为 周 天子与诸侯的命服。 北周 宗 周 礼,复行鷩衣鷩冕。 唐 代为二品之服。 宋 代诸臣祭服有鷩冕。 宋 以后渐废。《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享先公饗射,则鷩冕。” 郑玄 注:“鷩,画以雉,谓华虫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新唐书·车服志》:“鷩冕者,二品之服也。”《宋史·舆服志四》:“今天子六服,自鷩冕而下,既不亲祠,废而不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鷩冕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种重要的冠服配饰,其名称由“鷩”与“冕”组合而成。《汉语大词典》记载,“鷩”指赤雉类鸟,即锦鸡,因其羽毛色彩绚丽而被用作服饰纹样;“冕”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冠。因此,“鷩冕”特指以鷩纹为装饰的礼冠,属于周代至唐代礼制中的高阶服饰。

据《周礼》记载,鷩冕最初为天子“六冕”之一,是祭祀先公、飨射等仪典中的专用服饰。其形制以麻布为材质,冠顶覆“綖板”(长方形盖板),前后垂挂玉珠串“旒”,数量与佩戴者身份相关。唐代《新唐书·车服志》进一步规范鷩冕为三品官员礼服,配七旒,衣裳绣华虫(雉鸟)、火纹等七章纹样,腰间束革带并垂蔽膝。

从功能上看,鷩冕兼具礼仪性与等级标识作用。其纹样中的鷩鸟象征“耿介”(《礼记》注:雉性倔强,象征臣子守节),火纹代表光明,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官员品德的具象化要求。这一服饰制度自汉至明逐渐简化,最终随清代冠服体系变革而消亡,但其文化内涵仍见于历代典章文献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鷩冕”是中国古代周代礼服制度中的一种重要冠服,属于“六冕”体系之一,主要用于特定礼仪场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解析

    • 鷩(bì):指一种雉类鸟,即“华虫”,其羽毛艳丽,象征文采。在服饰纹样中,华虫图案代表礼仪中的“文治”内涵。
    • 冕: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冠,形制为前圆后方,顶部有延板,前后垂旒(玉串),不同等级旒数不同。
  2. 用途与等级
    鷩冕为周代“六冕”中第二等级,仅次于天子衮冕。据《周礼》记载:

    • 使用者:侯、伯等贵族。
    • 场合:祭祀先公(王室旁系祖先)、行飨射之礼(宴饮与射箭仪式)。
  3. 服饰形制

    • 上衣下裳:鷩衣为玄色(黑中带红),饰华虫、火、宗彝等纹样;下裳纁色(浅红),绣黑白相间的斧形“黼”纹。
    • 配饰:腰间束革带,佩蔽膝(皮革制护膝),搭配赤舄(红色复底鞋)。
  4. 象征意义
    鷩冕通过华虫纹样强调“文德”,与衮冕的龙纹“武功”形成互补,体现周代“以礼治国”的思想,同时服饰颜色与纹饰严格对应身份等级,维护宗法秩序。

注:鷩冕制度在后世逐渐简化,唐代将其定为二品官员礼服,明代废止。其细节主要见于《周礼》《新唐书·舆服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奥峭拜堂北京科技大学卑细编录秕减昌都县朝乌钞缀插签儿的驰瞻春鳸翠辂道德经对白顿兵耳箭風雨蕭條概念歌词官省果断果勇鹤发黑漆燎光核仁环屈活莌疾固鸡鸣犬吠酒在口头,事在心头跻踬娟洁抗怀临朝称制灵棚零数林岫六队内韄内里怒江漂浮铺盖卷儿旗田遒尽球茎齐心戮力榷利三拜三台水到鱼行水地睡帽胎里素桃花米塌秧透空萧张隙末